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这其中的“三次分配”引起强烈关注,可能因为大众对此都很陌生。初次分配大家比较熟悉,主要通过居民收入实现,多劳多得,注重效率。再分配则是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以社会福利等方式给公民提供保障。三次分配可以理解为鼓励个人和社会组织通过慈善捐赠的形式,以扶贫、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等公益形式,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补充。
对于中国来说,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下一步就是促进共同富裕,而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都是围绕着这个大目标进行的。第三次分配的被重视,意味着公益行业将迎来全新的时代,对其定位和期待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更多社会捐赠进入公益行业,行业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从目前来看,中国公益行业还存在着很大提升的空间,比如优秀人才流失、公益专业性有待提升、慈善组织发展未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等。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年底,中国基金会数量上涨至8417家,其中北京、广东、江苏三地基金会拥有量占全国基金会数量的36.07%,三地基金会资产规模占全国整体规模的60.49%,市场集中度较高。这虽然很好地体现了先富地区的三次分配水平较高,但同时反映出全国整体慈善力量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力量相对薄弱,缺乏资源。公益服务是需要深入到基层一线的事业,大量机构和人员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会产生很多执行和落实上的问题,出现水土不服、不接地气的现象。
对于个人来说,根据社科院杨团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2018年中国捐赠总额预估为1128亿元,慈善捐赠占GDP总值约为0.12%,人均捐赠金额为80.86元,与世界发达水平相差甚远。这也不是说中国人缺乏爱心,从互联网公益来看,近年来,通过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20年募集金额更是达到82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52%。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了互联网慈善。
但从全社会参与的角度来说,公众对公益的了解,还停留在很初级的层面,以为捐了钱就是做公益了。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公益,还要在完善捐赠个税抵扣等措施之外,为捐赠人做好服务,提供多元化的公益参与方式和渠道,提升公众尤其高收入人群对于公益参与的认知和体验,形成更好的社会公益文化。
我国慈善捐赠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已有1000多家企业成立了基金会。2019年,企业捐赠款物价值931.47亿元,同比增长4.56%,占捐赠总量的61.71%。但目前很多企业参与三次分配的出发点和方式,还是以慈善捐赠最为普遍。近日,为促进共同富裕,有企业宣布将投入巨资,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这一举动显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立足当下解决社会现存的问题,如利用善款实施助困助学;另一个是着眼未来,探索科技创新的前沿,发挥科技向善的力量,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亟须以第三次分配来帮助实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真正让先富带后富、帮后富。
张天潘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天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