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三方向九维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弘扬

近年来,潍坊市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统领,以非遗传承保护弘扬为抓手,以生动实践推动非遗呈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社会景象。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参与,关心爱护非遗的良好局面,非遗保护传承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

山东潍坊“三方向九维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弘扬

来源:中国网 2021-08-23 09: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网讯 近年来,潍坊市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统领,以非遗传承保护弘扬为抓手,以生动实践推动非遗呈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社会景象。

注重政府主导,保护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参照保护区总体规划,将保护区建设相关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二是健全推进机制。组建正处级事业单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全力支持保护区建设创新提升。在全市形成了市级有综合展示馆、县级有非遗展示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性传承中心、社区(村)有非遗传承所的四级文化传承体系。三是坚持依法保护。2020年修订发布《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出台《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4年)》,完善非遗保护体系。

注重系统保护,点线面统筹推进

一是非遗保护亮点纷呈。针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等项目特点,进行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建立传承所、综合性传承中心、传承教育基地等设施,形成不同特色的传承空间,保护成效显著。二是文明传承主线分明。以风筝年画为代表的手工艺文明、以“三个模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以传统制盐技艺为核心的渔盐文明、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代表的商业文明,四条主线传承有序,发扬光大。三是保护区建设全面开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参与,关心爱护非遗的良好局面,非遗保护传承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

注重活态传承,做足“非遗+”文章

一是“非遗+景区”打造文旅融合新热点。在十笏园文化和旅游区建设非遗空间,入驻项目超过20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接待研学学生超过3万人。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青州古城进行非遗展演,每年花费120万元,全年演出700场次以上,吸引游客超过800万人次,每年带动经济效益达15亿元,获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非遗+产业”激活非遗产业发展新动能。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5个。打造了“美非遗”网上商城,入驻产品超过1500种,销售额达200万元。全市风筝年产2.2亿只,销售额达2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80%、全球市场65%以上。三是“非遗+扶贫”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实施校园非遗传承“薪火工程”,探索非遗职业化道路,潍坊聋哑学校创新探索现代学徒制,自开展非遗职业化道路以来,累计培养非遗专业学生超过150人,从事非遗手工艺行业的人数已达80人,占培养人数的53%。目前有21名毕业生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实施“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百乡千人扶持计划”,组织全市百名传承人收徒4000多人,年培训传承人和业务骨干500多人次。

(伍策 楠雪)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