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源头活水不断滋润华夏大地

白纳玛村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周太及其他管护员巡护的重点区域是一山一湖一河。黄河源园区,类似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像周太一样的3041名生态管护员,实现年人均收入2.16万元。

让源头活水不断滋润华夏大地

来源:青海日报 2021-08-05 08: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让源头活水不断滋润华夏大地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

  巡护路上的生态管护员。

这是一片旷古高远的土地,千百年来,被贴上了孤、寒、高、绝的标签。如果你能驻足停留,用心感知,就会发现这是一片人间净土,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这是我们目睹的一幅幅场景。

寒风中,母亲牵着孩子的手,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逆风而行,风刮得睁不开眼睛,但是一看到路边的垃圾,母女俩迅速捡起垃圾放到袋子里,母亲再一次教导孩子,“草原就是我们的家,草原要像我们的家一样干净。”

骄阳下,生态管护员骑着摩托车,沿着鄂陵湖巡护。每一天,他们用双脚丈量河源大地,把锐利的目光投向大湖、牧野、生灵,他们的每一束目光,都满含对大自然的由衷敬畏。

暴雨里,工作人员卷起裤腿,蹲在草原上,查看草籽入地情况,雨水从脸颊滑落,鞋底沾满了泥泞,开心得像个孩子,“天公作美,前两天刚把草籽播种下去,如今一场大雨,这片黑土滩马上就会变成绿色。”

……

这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园区党委共有党员28名,下设三个党支部,分别为综合规财党支部、生态保护党支部、自然环境执法党支部,在这里,无论是党员还是生态管护员以及国家公园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守护好黄河源,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将党建作为生态保护的固本之举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的务实之功,夯实基层组织,强化源头责任,履行源头职责,做出源头贡献,让玛多再现千湖美景、动物王国的景致。

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就是以党建为引领,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印证。

创新机制

扭转“九龙治水”

每年的盛夏,星星海宛如人间仙境。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蔚蓝的天际,远处雪山耸立,湖畔草原碧绿,五颜六色的小花点缀着草原,帐篷炊烟袅袅,牦牛马儿悠然漫步……

来往于214国道的车辆游客,被这美景吸引,纷纷驻足,或在拍景,或在自拍,俨然是一处旅游打卡地。

旅游的人多了,黄河源园区资源环境执法局压力也与日俱增。除却日常工作外,从今年开始,星星海也成了资源环境执法局工作人员格外“关注”的地方。

之所以格外“关注”,是因为今年星星海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湟鱼。

7月13日,自然环境执法党支部党员来到星星海湖畔开展“固定党日”活动,党员们沿着湖畔查看湟鱼,人走到哪里,一大群湟鱼沿着湖畔游到哪里,丝毫不惧怕,党员们向生态管护员询问情况。

“湟鱼为什么会跟着行人,是不是有人经常投喂?”

“有些游客会投喂一些食物,县城也有群众会专门过来投喂。”

“以后发现这样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今年,我们在星星海加大了监督力度,除了每天安排生态管护员看守外,我们号召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每天过来一趟,就是害怕发生捕捞湟鱼的事情。”黄河源园区资源环境执法局局长曲洋才让言明。

过去,此类情况由渔政负责。如今,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了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成立了资源环境执法局,实现了生态环境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的统一执法,彻底解决了自然资源监管政出多门,执法碎片化的问题。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这条主线,从解决“九龙治水”、执法碎片化和合理设置生态公益岗位入手,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生态治理

重现“千湖美景”

黄河源园区所在的玛多县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是黄河源头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的职责就是守护好这片净土。

很多玛多人的记忆中,他们目睹了草场退化严重、野生动物淡出视野、大小湖泊逐渐消失,全县4000多个大小湖泊干涸一半以上,有些湖泊甚至被黄沙吞噬。大自然向人类发出了警示信号。

玛多县是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的纯牧业县,根据玛多县志记载,在1982年,玛多县总人口仅为8954人,而牛羊等各类牲畜的总数却达到了79万头(只),人均占有牲畜达到了90头(只)。1980年到1982年,玛多县人均收入超过500元,超出全国人均收入125元,曾经连续三年蝉联全国人均排名第一,成为当时首富县。

进入20世纪90年代,过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玛多县自然生态急剧恶化,草场沙化、退化、湖泊干枯。

后来,这里从成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相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再到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的不断向好大家看在眼里,所以今天生活于此的人们也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果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管护着这里的山川、河流、草原以及众多野生动植物。

前往扎陵湖乡的路上,昔日道路两旁沙化的草原已经披上了绿装,成群的藏野驴出没,鄂陵湖畔斑头雁赤麻鸭等水鸟嬉戏。

一切成果离不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坚定不移推生态环境保护,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统筹实施了总投资6.91亿元的三江源二期2017、2018年度湿地保护、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等续建和新建项目。

此外,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生态恢复治理、环保督查问题整改落实等,投资1.11亿元实施玛多县城至牛头碑、索亚卡2条公路沿线历史遗留砂石料厂、弃坑环境整治生态治理项目,治理砂石料场450处213.75公顷,种植牧草约13333.3公顷,治理河道5处,设立警示牌2处。

通过恢复植被、禁牧封育等多种措施,尤其是随着降水的增加,“千湖之县”玛多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湖泊数量逐年增加,如今已经达到了8000多个,恢复并超过了过去的水平,美丽壮观的千湖景观又重现在世人面前。

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每一名党员的付出。

生态生产生活

迈向“三生共融”

7月14日上午,黄河乡白玛纳村党支部书记周太带着小组成员,在岗纳玛措巡护。

周太所在的白玛纳村,全村123户,家家户户都有一名生态管护员,123名生态管护员分成了12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党员。周太不仅仅是村党支部书记,还是第三小组的组长,这是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党委最基层的保护队伍。

白纳玛村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周太及其他管护员巡护的重点区域是一山一湖一河。山叫岗纳玛,汉语意为“黑山”,但是它并不是纯黑色,山上一片3333公顷左右的天然林,让突兀的山显得更有生机。湖是岗纳玛措,是玛多县仅次于扎陵湖和鄂陵湖的第三大湖,近年来时常有白鹤、灰鹤等“明星鸟类”栖息,斑头雁、赤麻鸭更是不计其数。一河是黄河,黄河主流流经村里50多公里。

一山一湖一河是村里生态管护员几乎每一天都要巡护的地方,虽然每个组都有固定的巡护区域,周太还是不放心,每次自己负责的区域巡护完后还要去其他地方转转。今年,周太和所在的村支部被评为玛多县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基层党组织,是黄河乡惟一获评的个人和集体。

“我是一名生态管护员,但我更是一名党员。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周太坚定地说。

4月16日,周太带领村里的生态管护员,在道路两旁的电线杆上为大鵟搭窝,共搭了16个窝。没过几天,新搭的窝全部有大鵟安家,共产了39枚蛋。

5月13日,周太赶着牦牛转场时,草原上发现一匹小狼,被一群狗追着咬,看着小狼出生才一个多月,没有野外生存能力。周太将狗驱散,把小狼崽送回了狼窝。

黄河源园区,类似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像周太一样的3041名生态管护员,实现年人均收入2.16万元。

依托以基层党建为统领的玛多县“六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赋予了生态管护员“基层党建、生态保护、精准扶贫、民族团结、精神文明、义务教育”等职责,让生态管护员不仅仅是生态管护员。

实现了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来的实惠,实现了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共赢”。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