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红色是江西最亮的品牌,同时,江西又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绿色是江西最大的优势。走进江西,处处是景,处处如画,红与绿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江西共有5条红色精品线路入选,“井冈之路·星火燎原”“英雄城·红色城”“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秋收起义·湘赣红旗”和“古徽州·新农村”所包含的丰富景观,为我们展示出江西大地百年奋斗的壮丽画卷。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是赣鄱大地的厚重底色,南昌被誉为“人民军队的摇篮”,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江西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巍巍井冈山,滔滔赣江水,铭记着那段气壮山河的红色历史。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序厅,有一组名为“石破天惊”的雕塑。崩裂的石块中,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破石而出,手指紧扣扳机,将手中的步枪高高擎起。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如今已成为人们追寻红色记忆、接受红色教育的热门景点。今年“五一”假期,江西多个红色旅游景点游客人次同比增长300%,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每天5000张参观票都被早早预订。
截至2020年12月,江西拥有47家红色A级旅游景区,年游客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江西红色旅游注重开发主题性、复合性线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游客,满足多元化需求。井冈山推出了“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色,淬炼初心使命,这些活动尤其受到青少年的欢迎。瑞金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文化体验”模式,不断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性、观赏性、参与性,系列情景剧再现了当年“一苏大会议”“扩红参军”等情景,变静态的展示为动态的参与,让红色旅游产品活了起来。
保护绿色生态
九江市修水县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在秋收起义中,修水铸造了“三个第一”,即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走进红色修水,发现这里还是绿色王国。五梅山至今保存着江南的原始森林,生长着12万株珍贵的南方红豆杉,被誉为天然氧吧、度假天堂。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河在修水境内流长130余公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河流。修河似绸缎般温柔地环绕着修水城。绿水青山如今已成为修水最大的品牌。近年来,修水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制定绿色规划、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健全绿色制度、打造绿色品牌、培育绿色文化。至2020年底,全县封山育林410万亩,造林2.4万余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6天。
在江西,像修水这样生态秀美的地方随处可见。如今的赣鄱大地,开窗有景、出门见绿,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秀美画卷。
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在日前举行的“百年辉煌红土地 感恩奋进谱新篇”主题发布会上介绍,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被誉为“世界湿地、候鸟王国”。2020年在鄱阳湖监测的越冬候鸟有63种、68万只。江西“省鸟”白鹤,全世界只有4000余只,去年在鄱阳湖监测到了4000余只白鹤,96%以上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当地正在打造白鹤小镇,欢迎游客到鄱阳湖看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色。
产业振兴乡村
春日里走进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田间盛开着的金灿灿的油菜花与粉墙黛瓦的古民居,相映在清澈溪流间,如置身画中。婺源跳出传统意义上单纯种农作物油菜的思维,用造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抓旅游的理念打造花海,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双赢,“油菜花经济”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除了花海,茶园也为婺源带来了生机。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近年来,婺源创新地将茶叶与旅游深度结合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乡村特色的“茶旅融合”之路。2021中国婺源茶文化旅游节日前举办,婺源拥有有机茶园面积7.65万亩,有机茶连续25年占欧盟市场50%以上份额。除了有机茶园,婺源还有茶文化研学游基地和茶文化主题民宿。过去,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现在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片片绿叶变成了致富的“金叶”。
赣州的赣南脐橙闻名遐迩。橙色产业为革命老区带来了致富路。赣南脐橙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试种成功后,赣州拉开了脐橙产业发展序幕,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走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道路。赣州是中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年产量世界第三、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依托强大的品牌价值和产业带动能力,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植脐橙实现脱贫致富,脐橙产业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国产业扶贫典范之一。
未来,江西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赵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