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整版刊发“三农巡礼”贵州篇

全文如下:  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10万亩韭黄产业,解决了两万余人的就业,带动1.3万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创造了一个产业扶贫的奇迹。

《农民日报》整版刊发“三农巡礼”贵州篇

来源: 农民日报
2021-06-06 09: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5日,《农民日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版整版刊发“三农巡礼”贵州篇《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族干部群众以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拼搏状态,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而今迈步越小康》,报道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全文如下:

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当时间的脚步进入2021年,立春之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春天的气息来到贵州。在毕节市黔西县苗族村寨化屋村,他指出: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文章,站在新的起点之上,贵州将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花画小镇”建设带动400余户1200多人脱贫。

千年追寻今朝圆梦 亘古未有伟大跨越

在贵州的山川大地之上,贫困一直如影随形。贵州地处西南腹地,终年多雨,日照少,湿度大。“天无三日晴”是人们对贵州的第一刻板印象。贵州高原山地居多,全省总面积的92.5%为山地和丘陵,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带来雄伟奇峻的地貌,也带来了“地无三尺平”的无奈。

从先秦直至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为山川的阻隔,贵州一直游离于文明核心区域之外,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明清时期,贵州的省级行政管理区域和制度逐步形成,但依然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人无三分银”道尽了生存的艰辛与辛酸。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贵州的贫困落后的状况依然令人触目惊心。

全省粮食总产量(万吨)

“老百姓穷到哪个程度呢?一家人搭伙穿一条裤子,铺上完全是稻草,用稻草做的枕头……”贵州省退休老干部黄桂芳说。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曾是贵州在世人眼中无法抹去的成见与标签,贫困,曾经是困扰在贵州人民心头的耻痛,随着历史年轮的轰然前行,这片山川终将迎来变革的契机。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积贫积弱的贵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向贫困的宣战。

改革开放后,贵州拉开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的序幕,经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新时期扶贫开发等重要扶贫阶段,贵州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77.3%下降到2012年的26.8%,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族干部群众以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拼搏状态,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为“好”,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全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

千年脱贫梦,今朝终得圆。

如今的贵州,“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数百万农村孩子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农村群众不再“小病靠拖、大病靠扛”,330万户农村群众从“忧居”变成了“优居”,741万农民结束了人背马驮、靠天吃水的日子。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975元,贵州“人无三分银”的窘境一去不复返。

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如今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铺就了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子孙后代的“幸福路”。

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激荡起生机勃勃的贵州气象,把贵州建省以来不甘落后渴望奋起的富民强省追求,推到一个新境界;把贵州人民积蓄已久赫然昂扬的精气神,推到一个新高度;把长期在历史视野中“隐遁”的贵州形象,推到一个新站位。

大方百里杜鹃风景区的彝族群众在乡村路旁自拍晒幸福。

党的政策好不好 要看乡亲是哭还是笑

花茂村,昔日的“荒茅田”,曾经的贫困村。

1955年,受尽贫穷之苦的人们,将村名改为“花茂”,寄寓了改天换地,花繁叶茂的梦想。

一个甲子的轮回,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让花茂村闻名中国,也让一个理念深入人心。

“党中央的政策措施,看你们是哭还是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所以农民的生活如何,我们都很关心。”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和干部群众说的这番话,犹在耳畔。

千年梦想,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贵州境内,有13231个行政村,像花茂村一样,怀着壮志与豪情,在追梦路上砥砺前行,目光所注,脚步所赶,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向。

2019年,70岁的谢国成搬进了六盘水市钟山区水月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样样齐全。

扳着手指头,老谢越数越开心:“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还有新农合,治病少花钱,这个政策好;也买了社保,每个月领几百块钱,这个政策也好;老家的土地流转了,每年有分红,还有各种补贴。没有好的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幸福!”

从乌蒙高原到苗岭侗乡,从南北盘江到乌江之畔,192万贫困群众走出大山,摆脱绝对贫困,告别传统农耕生活,过上了现代城镇生活,一步跨越千年,迈进小康新时代。

丹寨县卡拉鸟笼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日子越来越好,幸福越来越长。

兴义市义龙新区楼纳人永远记得,九年前开秧节的那一天,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了楼纳村。

水田依旧,难忘嘱托,如今的楼纳村,已经大不一样。

五月的楼纳村,水田里一片繁忙,村里各家各户的土地,统一流转到农业公司,村民们不再各自忙碌,而是集中按时上班、协作劳动、按劳取酬,当上了产业工人。

九年来,楼纳村从一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蜕变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幸福的欢笑,如同绽放的鲜花,四季常开。

“我们楼纳作为小康示范村,能够达到这个地步,我们知足了,我们满意了。如果习近平总书记有机会再到楼纳来看,他肯定会感到高兴的。”楼纳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说。

同样,十年前,靠着茶产业,村民们率先过上了好日子,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唱出了闻名全国的花灯剧《十谢共产党》。如今的龙凤村又多了一面“笑脸墙”,村里的45户人家,每家都有一位成员的笑脸被拍成照片挂在了墙上。

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一张张笑脸,质朴中带着感恩,这一张张笑脸,洋溢着贵州群众走进新生活的精神风貌。

息烽县石硐镇蔬菜保供基地喜获丰收。

山地歌儿赞丰收 农村生活甜如蜜

回首百年贵州历史,改写贵州贫困的重大一笔无疑是农业,书写贵州减贫奇迹的重大战场无疑在乡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开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新局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推进乡村振兴这样殷切嘱托。

初夏来临,普定县水母河流域农业示范园区内,第一茬韭菜正在等待下套,两个星期后,它们将变成鲜嫩的韭黄,走进市场。

石权贵是园区的一名管理人员,也是化处镇水母村的村民。每天早上,他都要骑上摩托车,依次到各片区查看收割的情况。

  金沙县台金生态观光农业科技园花海。

2018年初,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推动农村经济深刻变革的产业革命,对照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的“八要素”,补短板、强弱项,调减低效作物,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普定县拥有上百年种植韭黄的历史。今天,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韭黄种植从8000亩发展到10万亩,县、乡、村成立产业公司,将资金筹集、技术推广、储存运输、市场对接交由专人管理,拥有蔬菜产业发展经验的石权贵,也成了镇级公司的管理人员。

第一茬韭黄成熟,石权贵把收割过程拍成短视频传到网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让他应接不暇。普定韭黄一跃成为“网红蔬菜”,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还销往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我就想让我们的韭黄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所有的人一提到韭黄就想到是我们贵州韭黄,普定韭黄。”石权贵说。

10万亩韭黄产业,解决了两万余人的就业,带动1.3万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创造了一个产业扶贫的奇迹。

从农村产业发展最薄弱的省份,到农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在贵州的绿水青山之上,一个个产业奇迹正在发生。通过两年来的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贵州持续推动茶叶、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刺梨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成为贵州“黔货出山”响当当的名片。

初夏时节,赤水河畔的金钗石斛进入盛花期。一大早,殷文兵就背着背篓上了山。他要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家里15亩石斛花的采摘。为了确保石斛花的品质不受雨水影响,卖个好价钱,殷文兵请来一群热心的村民帮忙采摘。

论起种植金钗石斛,殷文兵还是一个新手。过去,他守着家里十多亩丹霞风化地貌的石山坡,土地贫瘠,单靠种地很难摆脱贫困,殷文兵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打工度过的。

2016年,当地政府针对殷文兵这样的贫困户和土地条件,免费提供了技术培训和石斛种苗。通过种植石斛,贫瘠的石山坡里,长出了致富的希望。几年下来,殷文兵跟其他村民一样,走出了贫困的阴影。

虽然已经脱贫三年,但是按照扶贫工作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政策,帮扶干部依然要对他进行定期回访。

石斛产业的兴旺,让一个个像殷文兵这样的种植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作为贵州首个脱贫出列县,赤水市正在加速构建“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水中养鱼”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在规模化的产业支撑下,脱贫成果得以巩固提升。

产兴业旺,山乡巨变。安龙县食用菌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罗甸县火龙果带火了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虾子镇辣椒红遍乡村,走向世界……在希望的田野上,风驰电掣的农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起点天地开阔,新征程豪情满怀,新目标催人奋进。

梦想的光芒已经照亮贵州山川大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征程上,贵州将逐梦前行,续写辉煌!

来源:农民日报

一审:朱若岚

二审:林萌

三审:王幸韬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