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走了一车树,卖了一万多元。 ”日前,刚刚卖完苗木的来安县施官镇大塘村村民吴永彬心情大好。今年53岁的吴永彬因为意外失去了一只手臂,外出打工处处受限,在家做苗木生意,又缺资金。 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后,村里给他制定了精准帮扶方案,种植苗木缺技术,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流动资金不足,村里帮助办下了4万元小额贷款。
“买卖苗木占款不少,多亏了那笔4万元的贷款帮了我大忙。 ”技术有了,资金难题解决了,吴永彬干劲十足。认真学习苗木种植技术,跑遍各种苗木交易会……慢慢地,苗木生意走上了轨道,他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现在忙活一年,10万元的收入是稳的。没有党的好政策,我都不敢想象有今天的好日子。”如今富起来的吴永彬又有了新的人生规划,他种了10多亩红叶石楠、朴树等,从苗木经纪拓展到苗木种植,打算继续做大苗木生意。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推动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资金支持。为发挥金融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我省创新推广扶贫小额信贷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一自三合”模式,激发了内生动力,实现从“贷得到”到“贷得准”“用得好”的转变,有力“贷”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11亿元,惠及108万户,为产业扶贫引来金融活水。
为增强金融扶贫“输血送氧”能力,我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有效发挥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作用。我省首创推出“劝耕贷”业务,通过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强有力介入,形成政府、担保公司、银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推、共管、共担、共享的新型支农扶贫模式,“劝耕贷”本息损失由省农担公司、政府基金与银行按5∶3∶2比例承担,走出了一条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新路径。抓住安徽省推广 “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的契机,指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当地产业优势,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截至2020年末,全省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149.94亿元,同比增长22.08%。
推深做实金融扶贫,我省鼓励发展贫困地区直接融资,引导贫困县利用企业IPO、“新三板”挂牌“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挂)”的“绿色通道”,推动当地企业上市(挂牌)。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扶贫开发县企业逐步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2017—2020年,全省共有8家扶贫开发县企业首发上市,首发募集资金共计35.5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省通过扶贫绿色通道首发上市企业3家,全省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地区实现企业“新三板”挂牌88家,占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总量的29.93%。
此外,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我省大力实施保险扶贫,探索建立大宗农作物“基本险+大灾险(补充险)+商业险”三级保障体系和特色农产品保险“基本险+商业险”保障模式。截至2020年底,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服务农户1251.49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1441.32亿元,同比增长20.66%。针对贫困革命老区,我省推出地方财政生猪养殖扶贫综合保险、地方财政茭白种植扶贫保险等9个扶贫产品险种。推广“深贫保”“防贫保”等防返贫致贫保险业务,降低脱贫户返贫风险。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开发“深贫保”等防返贫致贫保险产品100个,累计支付赔款22.8亿元,受益人口127.46万户。(范克龙)
(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