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 26 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行科学治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闻发布会。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和新目标,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扎实落实“三个治污”方针,紧密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科技与管理融合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加快推进科技与管理融合,强化科技支撑,助力污染防治攻坚。2020年,江西省PM2.5浓度均值为30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年均值为5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94.7%;10个设区市PM2.5浓度年均值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
注重重大问题技术研究 实现精准治污目标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紧盯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针对性科技攻关和对策性研究,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组建江西省驻点工作组,结合南昌、九江、上饶三市生态环境改善需求,全力开展相关研究,针对性地摸排驻点城市重点污染源、风险源及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一市一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整体方案,为打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推广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建立江西省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平台,选取效果好、成本低、易推广的大气、水、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等4大类先进适用技术在平台上进行推广,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技术应用试点。以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分批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整县推进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
深入推行清洁生产。严格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规定,强化监督管理,压实主体责任,促进行业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加快推动绿色创新培育。按照《江西省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开展为期三年的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对列入创新企业培育名单的企业,在科技立项、审批、推荐,中央预算内资金以及绿色创建等方面予以不同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我省绿色技术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培养高精尖人才
“十三五”期间,环境厅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储备,努力提升生态环境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截至2020年,厅直系统共有正高职称人员38名、副高职称人员191名、中级职称人员207名,科技人才水平显著提升。其中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在“十三五”期间招聘硕士45人、博士/博士后10名,获省政府首批及时奖励个人嘉奖1人,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获批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入选人才1人,江西“百人远航工程”资助学者2名。
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夯实科研基础
根据江西省生态环境工作实际及科研需求,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科研装备配置。省环境监测中心分两期建成了江西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平台,为开展全省空气质量预报预测、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支撑;采购了一套大气雷达走航和颗粒物组分监测系统,为有效判断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以及污染团的分布、扩散趋势以及扩散路径提供帮助,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力夯实了自主研发硬件基础。
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支撑科学研判
为推进生态环境管理智慧化、智能化、自动化,2020年,该厅投资4000余万元,依托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省政务云,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为手段,整合省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等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打造目标管理、业务协同、公共服务三大类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形成生态环境综合决策全景可视化一张图,为我省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综合研判、区域治理、联防联控、政策法规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撑,提高了环境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2021年,是江西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新征程、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目标迈进的起步之年。该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治污,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跨域式发展。
着力强化环保科技支撑,继续推进生态环境科研能力建设、强化人才引进。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湖泊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等领域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对策性研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江西省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实施,形成可复制、推广适用技术。积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科技配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推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集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融合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促进科学治污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