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东莞4月18日消息(大湾区之声记者谢喆)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的重大基础科学装置,总投资约23亿元。
什么是散裂中子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童欣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在不对物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一个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可以探明材料的“内伤”,对材料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在松山湖以前,全球已经建成三个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装置。
为什么还要在中国建?童欣介绍,已建成的散裂中子源虽然是向全球免费开放,但要排队,而且全世界科学家一起排队。遇到特殊的国际关系,很容易被“卡脖子”。
为什么要建在东莞?童欣介绍,一是东莞市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热忱,拿出了最好的政策吸引项目落地;二是东莞所在的大湾区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能够保障经费投入。
这个科学装置的建成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为国内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的“利器”,特别是为港澳科学家使用散裂中子源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大湾区是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材料科学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散裂中子源布局在东莞,意义重大。散裂中子源还带来“磁吸效应”,有了它,东莞成功地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吸引了很多先进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人才落户东莞。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并于2020年1月15日正式揭牌。同时,散裂中子源还吸引多位外籍科学家来东莞发展。
(谢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