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百年奋斗,百年梦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让我们记住小康路上的难忘身影,他们中有脱贫攻坚的奉献者,有小康路上的建设者,他们奋斗的身影,他们辛勤的汗水……共同谱写了动人的篇章, 汇聚成了同心奔小康的磅礴伟力。
——————————
“快!情况危急,马上抢救!”5名重度亚硝酸盐中毒患者被紧急送进了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人民医院急救室,同吃一锅饭的两位母亲和3名小学生都出现了恶心、剧烈呕吐、呼吸困难、口唇皮肤黏膜严重紫绀等症状……情况最危重的是1位已经昏迷抽搐的母亲,她的血氧几乎已经测不到了。吸氧、洗胃、补液以及紧急气管插管……经过一夜的抢救,5人都活了下来。
这是2018年10月30日发生的一件事,很快在小县城传开了。有的老百姓说:“如果不是那些专家在这里,他们怕是活不了了。”
老百姓口中的专家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医生么改琦和她的同事们。当时,他们刚到这个贫困县的医院进行定点帮扶不到一周。么改琦回忆,那时抢救条件有限,抢救过程十分不易。后来得知他们都是贫困户,她说:“希望老百姓可以带着健康奔小康。”
“从靠人情变成了靠制度”
在这次重大抢救当中,暴露出医院存在的一些短板。作为大宁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的么改琦开始思考,健康扶贫的工作到底怎么做?
哪里有短板就从哪里开始补。经过一周调研,么改琦发现,改善抢救条件只是一小部分,这个小县城的二甲医院改革还需要闯几个大关,从医院的诊疗环境到管理,再到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升等。
第一步先闯管理关,么改琦和团队开始探索建立医院质量管理月报,将医疗效率指标、质量与安全指标如病案质控、处方点评、患者安全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归纳,以月报形式呈现。么改琦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为了抓进度,除夕么改琦还在修改月报内容。她对月报的每项内容都“抠”得很仔细,从一个错字的修改到每个项目的设置,再到表格的设计。2019年1月,“大宁县人民医院管理月报”诞生,一直沿用下来。
“管理从靠人情变成了靠制度。”大宁县人民医院医生郭闫敏表示,有了这个月报,做的每件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犯的错也清晰可见,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再犯。
在与医护人员的聊天中,么改琦发现,医护人员对专业知识非常渴望,其中包括一些非常基础的内容,但又苦于没有学习途径。
在么改琦看来,让他们提高技术,就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由此,每周三下午成了培训时间,全员参加,“雷打不动”。
为保证培训效果,么改琦她们研究后建立了一个“考核-培训-再考核”的闭环。每次上课前进行一次小考,这次测评分数大都不太理想,讲完课再考,一下子大家的分数就起来了,一星期后再考,反反复复做才能真懂。
帮扶期间,还举办了5期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把专家请到当地去。为此,很多临汾市和其他县的医护人员都跑到这个小县城来学习,切实扩大了当地医院的影响力。“别看这里是床位只有100张的贫困县级医院,也有能力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真的把病人留住了”
病人外流在小县城的医院是一种常见现象,把病人留住也是他们面临的一道考题。事实上,平日里大宁县人民医院的门诊量比较小,甚至有医生向么改琦反映,“我们没病人”。
那就主动去村里找病人,么改琦和同事一起下乡义诊。当地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了,留下来的多是老年人,往往有病又不愿去医院。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医生刘珣印象最深刻的是去一个有些破的窑洞给老人看病,昏暗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土炕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大爷全身浮肿,手一按下去就是一个“坑”。
刘珣和同事判断,老人患有肺部感染,由于人特别虚弱,整天只能卧床。县医院暂时不具备诊疗条件,就把他转诊到上级医院,后来老人被确诊患有肺部肿瘤。
么改琦还记得,一次下乡给一位大爷看病,大爷笑着说:“有生之年竟然在家门口看上了北京的专家,做梦也不敢相信,太感谢了!”
这也让么改琦感受到基层对好的医疗资源的渴望,“我感觉自己责任重大”。
“我们踏遍了大宁县的6个乡镇。”随着义诊次数的增多,来医院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门诊量明显增加。过了中午12点,医院里常常响起“还有一个病人”的提示声。在么改琦看来,一个县城医院里能忙成这样,“真的是把病人留住了”。
“为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大宁县人民医院的各项改革闯关为当地实现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下一步,想要筑牢老百姓的“小康梦”,守住他们的健康是基础,这需要医院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然而,大宁县人民医院像很多县城的医院一样最缺的还是人才。郭闫敏说:“咱这儿只要有能力出去,基本都不在这儿了。”
“要为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是么改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招人难是基层医院共同的痛点,那么培养的重点就要转向现有人才。她提出,每个专家都要开展“新技术”教学,“我们走了,希望把一些技术留在这里,让他们能够持续用下去”。
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一对一帮扶项目进行的,由一个来帮扶的专家手把手带一个当地医院的医生。刘珣带的“徒弟”是郭闫敏,他到了大宁县以后,发现当地虽然具备做内镜检查的条件,但各方面都不太规范。比如内镜的洗消、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医护的配合等,“这些合不合格直接关系患者的安全”。
据郭闫敏介绍,当地的内镜室在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使用率一直非常低,一年也就几十个人来做内镜。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作为新成立的科室,病人对县医院的内镜检查信任度不高”,另一个原因则是病人外流。刘珣义诊时看到的内镜报告大多来自临汾市或太原市的医院。
规范内镜的洗消和检查流程是当务之急。于是,么改琦请来了北医三院的院感专家对内镜的洗消和监测进行指导。
刘珣为县医院制作了“内镜检查申请单和知情同意单”以及内镜术前检查和评估流程。为了提高内镜操作的规范性,他手把手教郭闫敏。
郭闫敏表示,做内镜时,哪个动作幅度大点,哪个动作幅度小点,需要保持多长时间,出报告时具体词语如何使用等,刘珣都会帮他调整,尽力做到最规范。
刘珣希望,通过提升医护人员的认知和诊疗水平,让真正需要做内镜的人主动到医院及早就医。变化让他惊喜:越来越多的病人出现症状后过来询问医生,内镜室“每天人都约满了”。
此外,刘珣还把两项“新技术”留在了当地,一是内镜下食管黏膜复方碘染色;二是胃内早期病变的定标及靶向活检。在他看来,在这两项技术的辅助下,当地老百姓食管癌和胃癌的早诊早治将大大提升。像这样的新技术还有3项。
现在,郭闫敏已经熟练掌握了内镜和新技术,1个月大约有30个人来医院做胃镜。并且,有了这些专家指导,“咱也敢大量开展这些诊疗,漏诊的情况明显减少了。”
么改琦和她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帮扶任务。先后有另外两批来自北医三院的专家接过了他们手上的“接力棒”。从2016年起,北医三院每个季度都会派专家前往大宁县医院进行帮扶,一转眼,就是5年。
么改琦说:“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不能说我做到了,这话太大了,但在健康扶贫的路上,尽了微薄之力,我很高兴,也很骄傲。”
大宁县已经实现全县脱贫,县医院也将搬到“新家”,迎来了一个新起点。么改琦和她的帮扶团队希望,能有让人信得过的医护人员保护当地老百姓的健康,也希望当地的医护人员能多出来看看,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当地。
3月中旬,郭闫敏到北医三院继续进修,他说:“希望把更好的技术带到地方,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4月07日 01 版)
(赵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