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编织美好生活

刚下过的一场大雪,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披上了一层银装。杜玉江、刘春华夫妇是小河东村脱贫户,杜玉江前些年因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失去了劳动能力,常年拄拐。

疫情“宅”家:编织美好生活

来源:新华网 2021-02-05 08: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哈尔滨2月5日电(记者梁冬、唐铁富)刚下过的一场大雪,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披上了一层银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民都响应“少出门、不聚集”的号召,虽临近春节,但整个村庄仍显得安静。

村民杜玉江家传来阵阵苇帘编织机的声音,他和妻子刘春华正坐在窗前编苇帘。

“现在是疫情防控时期,倡导‘宅’在家里,但咱的手可不能闲着,在家打苇帘,足不出户就能把钱赚了,多好!”刘春华说。

杜玉江、刘春华夫妇是小河东村脱贫户,杜玉江前些年因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失去了劳动能力,常年拄拐。

“两个女儿在外地,打算就地过年,我们俩正好有时间打苇帘,挣点钱置办年货。”杜玉江说,“别小看这些苇帘,去年我家靠它挣了1万多元钱,看病、吃喝都够花,还新买了辆电动三轮车呢!”

杜玉江在旁边给妻子打下手,将打好的苇帘扎上绳子,小小苇帘,编织出杜玉江一家的美好生活。

小河东村有2.2万亩苇塘,有编织苇帘的传统。近年来,该村依托丰富的芦苇资源,大力发展芦苇编织产业。2018年底,富裕县整合1500万元扶贫资金,在小河东村建立芦苇产业园,芦苇经过机器去皮和人工分拣后成为净秆,而后装车送到全县的各个村屯,供村民编织。

“我们因地制宜,没有芦苇资源的村屯由产业园提供原料,农户赚取手工费;有芦苇资源的村屯则自备原料编织苇帘,农户赚取手工费和原料费。经质检合格的苇帘再由园区集中回购,统一对外销售。”芦苇产业园负责人关海岩说。

小河东村的芦苇产业辐射到了周边村屯。距离小河东村约40公里的富裕县绍文乡团结村,成立了芦苇编织专业合作社,为51户编织户提供机械维护、原料运送、技术指导等服务,还购置了一辆厢式小货车,专门用于到芦苇产业园取送原料和成品。

“我们村干部兼职当司机,编织户谁有时间就跟车装卸货,有活儿大家动手一起干。”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孙长君说,村民以前农闲没事做,现在一年四季有活干,家家户户你追我赶,就比谁编得多,日子更红火、更有奔头了。

目前,芦苇编织产业已经拓展到全县的56个村,带动30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近5000元。

(梁冬、唐铁富)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