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的“他们”如何与众不同

回顾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徐建刚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在这批最早的中共党员身上,看到他们对民族、对国家的担当。还有一位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许包野,他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拿到了两个哲学博士学位,这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建党的“他们”如何与众不同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1-20 12: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共产党与杰出知识分子】

百年政党,历久弥新。

面对这座不断焕发时代活力的百年大厦,我们不禁会问,为它打下如此牢固根基的是怎样的一群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时,全国各地的50多名党员主要由三批知识分子构成: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的同盟会会员、‘五四’前后出国的留学生和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左翼学生。”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当时能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口不到1%,而他们大部分人不仅受过完整的现代教育,而且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鉴别的结果。徐建刚说,这些建党的中共早期知识分子没有一个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见多识广并且一心救国、想要有所作为。他们通过观察俄国革命,对比中国的辛亥革命,进而得出结论:中国革命要想成功,也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回顾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徐建刚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在这批最早的中共党员身上,看到他们对民族、对国家的担当。“这批最早的中共党员大都工作体面、衣食无忧,如果为了个人利益,根本不用冒风险去干革命。”但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选择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还有一位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许包野,他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拿到了两个哲学博士学位,这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1923年,许包野在哥廷根大学期间经朱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许包野放弃在莫斯科的优越条件申请回国工作,后来因被叛徒出卖,在雨花台被国民党残害。由于许包野在国内工作隐秘,他的夫人寻找了五十年后才得知他的下落。

“我们有的时候看革命历史看多了会流眼泪,为什么?历史本身是一次性的,不可能重复,但是人的精神会感召人。”徐建刚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拯救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中共早期知识分子把收入、社会地位甚至生命置之度外,选择在黑暗中摸索。一百年后,我们尝试去寻找他们内心的答案,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一颗颗初心的炽热。

(本报记者 任鹏 颜维琦)

(张斯路)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