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西城区召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20年会,此次年会主题为“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再审视”,诚邀名城保护知名专家进行主旨发言。
据了解,西城区名城委年会已连续举办了十年。西城区区委书记孙军民表示,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是光荣使命、重要责任和时代担当。“十三五”期间,西城区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并重、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延续与名城文化建设并重的要求,推动老城保护和复兴;尤其在文物腾退与开放利用,改善民生与功能疏解,街区更新和健全“四名”工作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西城将重点围绕落实核心区控规、中轴线申遗、迎接建党100周年、服务民生等方面继续探索创新。
西城区名城委自2010年创立,就专门成立了由老城保护、城市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德高望重的前辈专家组成的顾问组,目前西城区名城委的专家有谢辰生、傅熹年、王世仁、王东、柯焕章、许伟、许立仁、邱跃、单霁翔、边兰春、张兵、马炳坚、刘大可、汤羽扬、高连芳、汤崇平、樊智强、高业京等十八位知名学者,可谓阵容强大。各位专家担任西城区顾问多年,为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挥智库作用。
2017年,西城区名城委发起了“四名”汇智计划,旨在培育社会力量、推动共识建立、助力名城保护的公众活动。2020年,四名汇智计划公开招募入围项目61项,吸纳了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队伍中来。
今年,西城区面向公众发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一共推出7处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规模推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在本市还是第一次,目的是广集社会各方智慧,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寻求文物项目更好利用和保护。
西城区第一批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有7处文物项目,包括体现会馆及名人文化的歙县会馆和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体现商业文化的钱业同业公会、西单饭店旧址、聚顺和栈南货老店旧址等,体现戏曲文化的梨园公会,体现北京城市近代发展进程的新市区泰安里。每一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精彩故事,传递着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
据了解,这7处文物建筑,单项占地面积372至1404平方米,均已完成腾退,并列入政府文物修缮计划,首批发布文物建筑均具备历史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佳、周边资源好等特点。西城区将进一步完善文物合理利用机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引入第三方服务平台,保障文物合理利用更加规范、有序。
目前,共有97家社会机构咨询接触,最终33家机构提交了53份利用方案,西城区相关部门已经对利用方案进行预审。项目对申报机构提出了文物利用原则,要保护及体现文物建筑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价值,促进文商旅融合的同时,让市民最大程度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申报的机构必须遵循公共属性,不得以各种名义对公众参观设置门槛;坚持自主运营,不得将建筑作为转租、承包、转让、抵押等资产运营。此外,每处项目都要单辟展室,充分展示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对外开放。根据要求,所有参与单位都要接受监督和考核,对于违反合作协议、绩效考核不达标或者在保护利用中出现严重违法违规的,将终止合作协议,并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在杨梅竹斜街的济安斋文创店老板张先生说:“我们家世代居住在杨梅竹斜街,这个红色邮筒是街道责任规划师给设计并放在这里的。自从门口装上这个邮筒,我们这里就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说起这个红色邮筒,其实隐藏着一段高科技支撑智慧街道建设的“秘密”。熊文是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他和他的学生们一直参与大栅栏地区改造,默默地推动着这片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整体改造工作。
原来这个“邮筒”,可以记录通过的行人、自行车与小型车辆数量,为了不影响街巷整体风貌,规划师们在检测器外套了一件“邮筒”外衣。这套系统可为大栅栏街区更新、交通政策、活动策划提供了人流量数据支撑。
除此之外,胡同内很长一段时间不亮的路灯,也在征求居民胡同环境改善意见时,纳入到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中重新安装了路灯。责任规划师团队配合大栅栏街道开展多项研究,在片区规划的制定和落地提出了很多精准、科学的建议,为大栅栏片区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了助力。
“街区更新是以街区为实施单元开展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责任规划师的任务就是通过经常性互动了解居民诉求,对规划成果进行长期维护,对街道公共空间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市规自委西城分局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科郭冰告诉记者,我区的责任规划师制度从2018年开始试运行,2019年7月,责任规划师制度覆盖全区15个街道。
今年,西城区在社会力量参与名城保护方面,在“四名”基础上有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形式,深扎片区、挖掘文化、链接民众,“西师联盟”、城市探索馆等多渠道开花,丰富内容济济一堂。几年来,在责任规划师的参与下,广内街道利用腾退空间在感化胡同3号院为居民提供仓储服务和活动空间;什刹海街道对拆违后的空地、零散地块、闲置地、边角地加以利用,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休闲便利场所,重塑了街区生态;陶然亭街道充分利用边角地、小空间增加休闲宜居场所,引入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便民菜站、书香驿站、安全体验中心等能够提高居民幸福感的公共服务设施……一个充满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宜居舒适的西城正在逐步恢复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西城区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并重、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延续与名城文化建设并重的要求,推动老城保护和复兴;尤其在文物腾退与开放利用,改善民生与功能疏解,街区更新和健全“四名”工作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天,一个充满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宜居舒适的西城正在逐步恢复中,越来越多人在西城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的气韵、温度和美意。(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