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如何做到的?

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社会各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吴练勋 摄(图片来源:中经视觉)  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近期通过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退出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宣布退出。

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如何做到的?

来源:经济日报 2020-11-27 11: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社会各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真帮实扶的结果,脱贫摘帽是‘干’出来的,是了不起的成绩。”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如是说。

这是6月17日拍摄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团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11月15日,游客在湖北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蒋口村火龙果种植大棚内采摘火龙果。“南果北种”助力当地农民增收。杨韬 摄(图片来源:中经视觉)

脱贫攻坚何其艰难!为解决精准问题,2016年,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进村入户摸底排查,共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人,补录贫困人口807万人,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

全国832个贫困县,2016年至2019年已有78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末,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脱贫出列。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给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因为洪涝灾害,52个挂牌督战县有1万多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和住房安全产生了新的问题。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紧急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解决扶贫项目开工复工难题。6月底,国务院扶贫办又要求各地及时防范化解因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造成的返贫致贫情况。经过努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国扶贫车间复工率稳步恢复到近100%,因灾新产生的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11月18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古宜镇南站社区江川小学举办第二届民族运动会。吴练勋 摄(图片来源:中经视觉)

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近期通过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退出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宣布退出。

“贫困县全部宣布摘帽,并不意味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夏更生说。据悉,贫困县退出由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专项评估检查、省级人民政府宣布。省级宣布后,还要接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抽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检验退出程序的规范性、标准的准确性和结果的真实性。据国务院扶贫办介绍,按照既定程序,今年摘帽的52个贫困县的抽查工作已开始启动。

“贫困户脱贫后如果不再享受现行扶贫政策,能否确保他们不返贫?如果撤掉扶贫工作队,脱贫村能否正常运转并向乡村振兴方向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后续措施跟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秘书长檀学文说。

夏更生表示,脱贫摘帽后,还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要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

(黄俊毅)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