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村里的“牛气”生活

弘德村位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全村1699户村民主要来自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6户。如今,从面朝黄土靠天吃饭到依托养牛产业稳步脱贫致富,移民村里的生活越过越“牛气”。

移民村里的“牛气”生活

来源:新华网 2020-11-27 13: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银川11月27日电 题:移民村里的“牛气”生活

新华社记者于瑶、苏醒

冬日的弘德村格外宁静,田野里白雪皑皑,一切仿佛被冻住了。然而,村外的肉牛养殖园区却生机盎然,近3000头肉牛在“操场”上悠然“散步”,工人们开着拖拉机为牛儿们添草加料,几只麻雀也在稍微暖和一点的牛棚里搭了窝。

弘德村位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全村1699户村民主要来自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6户。

8年前,村民李怀春一家便是从西海固的“山窝窝”里移民搬迁安置到了这里。“刚搬来的日子也苦得很。”李怀春说。

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根本之策是要发展产业。2018年,依靠国家烟草专卖局投入的1647万元帮扶资金,弘德村建设了“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并成立了3个养牛合作社。农户通过自筹和贷款资金入股,即可成为合作社“股东”,由合作社集中负责养殖、防疫和销售等工作。

然而,由于传统的养殖观念还未改变,村民一开始入股合作社的热情并不高。“以往村民的牛都是养在自家院子里,他们觉得钱交给了合作社,买的牛却摸不到看不着,大家心里没底。”红寺堡区副区长王亮说,最初入股的只有33户群众,大多是村干部及其家属,好在合作社的收益还不错,当年养殖肉牛320头,户均收益达到了2万元。

看到了实惠,村民们开始对集中养殖模式动了心。2019年,合作社入股群众增至243户,养殖规模达1500头。李怀春也通过政府贴息的小额扶贫贷款入股5万元,当年就分红8000元。今年,他又自筹资金2万元,向养殖合作社追加投资。

如今,和李怀春一样有意愿入股合作社的群众越来越多。弘德村也将1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成1个联合社,由联合社聘请专业养殖团队统一分配圈棚、联系牛源、提供饲草料、防疫和销售,实现了肉牛养殖市场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联合社2020年净利润预计可达1200万元,户均分红将超2万元。

2019年,弘德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00元,整村脱贫出列。如今,从面朝黄土靠天吃饭到依托养牛产业稳步脱贫致富,移民村里的生活越过越“牛气”。

(于瑶)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