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不到位、对象信息失实 婚恋网站“货不对板”咋办

据媒体报道,离异多年的朱女士委托一家互联网相亲平台帮自己找个伴侣。部分平台利用单身男女的婚恋焦虑赚取暴利,却无法提供等值服务,信息审核形同虚设、诱导用户缴费等负面报道频出。

服务不到位、对象信息失实 婚恋网站“货不对板”咋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11-18 07: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婚恋网站“货不对板”咋办

据媒体报道,离异多年的朱女士委托一家互联网相亲平台帮自己找个伴侣。在支付6888元服务费后,对方承诺将有18次介绍相亲对象机会,但实际上只给她推送了14位男士的基本信息,线下只见到了1位。此外,平台还涉嫌信息审核不严,多名相亲对象信息严重失实。

作为商业化婚恋介绍机构,互联网相亲平台确实为解决单身男女婚恋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然而,部分平台利用单身男女的婚恋焦虑赚取暴利,却无法提供等值服务,信息审核形同虚设、诱导用户缴费等负面报道频出。

市民朱女士质疑平台给其推荐的相亲对象涉嫌学历、年龄等造假:有的男士平台显示其为本科学历,其实只是高中毕业;有的男士显示在政府机关工作、月收入5万元,但这类岗位收入不可能达到;有的男士平台显示60岁,但实际年龄则为65岁……由于未尽到核查义务,曾有媒体报道用户注册个人信息时“随便填”,即使上传明星照片也能通过。如此不健全的平台审核机制,其注册用户信息的失真程度可想而知。

这种缺乏把关的信息审核机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此前,程序员苏某某自杀,留下遗书称遭到前妻“勒索”,而苏某某正是通过相亲网站结识其前妻的。我们不必放大平台方的责任,但平台方在这其中也确实未尽到审核义务,譬如该案中苏某某前妻就隐瞒了婚史。

对平台用户的信息进行审查、核实,不止是约定俗成的行业惯例。早在2009年我国即出台婚姻介绍服务国家标准,要求婚姻介绍服务机构“不向征婚者提供虚假信息”。如果平台连用户个人信息都无有效审核,其服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有些平台会声明“网站用户所发布信息仅代表个人言论,与本网站无关”,但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这类单方面的、排除自身义务的声明,并不构成平台推卸责任的理由。

按照常规理解,“18次介绍相亲对象机会”不只是简单匹配、推荐一下信息,否则用户也就用不着花6888元的高价购买。但平台方基于利益考量,很可能用文字游戏故意混淆、模糊概念。如果没有更明确的书面协议,消费者很可能跳入中介的“坑”。针对婚介行业的积弊,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妨通过制定制式合同等方式,消除影响婚恋消费体验的陷阱。

婚恋网站不同一般中介,很多单身青年即便遭遇诈骗,恐怕也羞于启齿。因此,监管部门要主动及时介入,强化平台责任。这应从两方面着手:一要督促网络相亲平台强化其核查义务,避免在约束用户和追溯责任等方面埋下隐患;二要督促网络相亲平台提供等值服务,通过受理和处置用户举报,严格实施处罚和追偿制度。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