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多新疆孩子心中撒下温暖的种子

100本图书、两万元善款、3000多件衣服……阿依巴尔森·沙太没想到,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求助信息会得到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母校——扬州职业大学师生的热烈回应。近年来,扬州职业大学秉承“掌握先进教育理念,体验江苏教育特色,传递苏伊两地友谊”的教育理念,将民族团结教育列为新疆班工作重点。

在更多新疆孩子心中撒下温暖的种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11-02 05: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0本图书、两万元善款、3000多件衣服……阿依巴尔森·沙太没想到,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求助信息会得到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母校——扬州职业大学师生的热烈回应。

“刘老师,我会像您和其他老师悉心照顾我一样,把这里的学生也当作自己的孩子。”阿依巴尔森·沙太给老师刘晓平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阿依巴尔森·沙太是扬州职业大学与伊犁师范学校联合办学五年一贯制大专班2019届毕业生。2017年,她完成在伊犁师范学校的学习后,与同学们来到几千公里之外的扬州学习。

在校期间,她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成为新源县喀拉布拉镇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还到伽师县孜勒博依镇九村幼儿园支教。

伽师县孜勒博依镇九村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因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当地孩子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甚至缺少图书、衣服等学习生活必需品。阿依巴尔森·沙太十分心疼这些孩子,就在朋友圈里发出求助信息,希望有好心人可以捐赠一些物资。

刘晓平看到这一信息后,开始广泛发动亲戚朋友,为孩子们募集物资,扬州职业大学也立即组织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并将相关物资火速运到新疆。

当阿依巴尔森·沙太拿到物资时,里面还附有一封来信,上面写着:“我的孩子,老师为你而感到骄傲。我们来一起帮助你!”

看到老师的笔迹,阿依巴尔森·沙太感动极了。在扬州求学时,她与另外6名新疆姑娘被老师亲切地称为“七姐妹”。因为气候、饮食习惯等差异,她们起初并不适应当地的生活。学校了解相关情况后,专门远赴伊犁,请来两位新疆厨师,在校园里为“七姐妹”建起了“专属厨房”。每逢古尔邦节等民族特色节日,学校老师总会带着“七姐妹”在新疆食堂中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这是阿依巴尔森·沙太在扬州时从老师那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她心中。也因此,当她成为一名教师时,选择了去艰苦的地方,希望在更多孩子心中撒下温暖的种子。

自2007年首届合作办学班开班以来,约有700多名像阿依巴尔森·沙太这样的毕业生,学成之后选择回疆任教,因教学技能突出、师德师风优良,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近年来,扬州职业大学秉承“掌握先进教育理念,体验江苏教育特色,传递苏伊两地友谊”的教育理念,将民族团结教育列为新疆班工作重点。“让每个新疆孩子在扬州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扬州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周胜说。

该校新疆班中,没有一名学生因经济原因中断学业。其中,共计有51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86人次获得校内奖学金、338人次家庭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1262人次获得实物、现金等资助。

来自新疆班的学生田密家庭生活较为困难,在扬州学习两年间,她没有回过一次老家。该校师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沈桂登是田密的班主任。在得知相关情况后,他为田密申请了助学金与奖学金,并为她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

考虑到田密思乡心切,沈桂登隔三差五就将她带回家里吃饭。“把这里当成你的家。”沈桂登的一句话,让田密非常感动。

田密还记得,班里一名同学感染结核病,沈桂登主动为他垫付医药费,并陪伴在病床前。他的一言一行印刻在每个新疆学子的心里,大家都喊他“登爸”。

2016年暑假,沈桂登受邀来到新疆参加田密的婚礼。在婚礼上,他说:“你的婚礼,登爸一定要来。我一定要看着我们新疆班的孩子成家立业。”

左智越 周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超)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