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不上菜到种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区脱贫致富见闻

题:从吃不上菜到种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区脱贫致富见闻 壤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王兴说,高原蔬菜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精准扶贫、脱贫奔小康的抓手。

从吃不上菜到种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区脱贫致富见闻

来源:新华网 2020-06-14 17: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吃不上菜到种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区脱贫致富见闻

新华社成都6月14日电 题:从吃不上菜到种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区脱贫致富见闻

新华社记者 高健钧、张超群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达日村村民仁青巴家后面的蔬菜大棚里,2亩小白菜长势旺盛,再过几天就可采摘销售了。他带记者参观自家蔬菜大棚时,不禁发出感慨:种菜竟让他成了村里的增收“大户”,几年之间就致了富。

“十年前,这些菜都没见过,更想不到靠种菜赚钱。”仁青巴说。

壤塘县地处阿坝州西部,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藏区,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今年2月摘掉“贫困帽子”前,壤塘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该县传统农作物以青稞、马铃薯为主,长期以来,当地百姓吃菜难、吃菜贵,偏远牧区甚至无菜可吃。

“当地饮食结构单一,主要是糌粑、肉类,百姓维生素摄入严重不足。”壤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经作站站长何德斌说,“从外地运输蔬菜成本大,只好想办法让他们自己种。”

2012年,壤塘县开始推进“菜园子”项目建设,引导农牧民在自家院子里种菜。

壤塘县热不卡村牧民三木洛记得十分清楚,“菜园子”刚开建时,大家不相信地里还能长出见都没见过的菜。但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不仅长出多种多样的蔬菜,品质还很好。

随着蔬菜种植的推广,近年来,四川部分高原藏区牧民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餐桌逐渐丰富起来。

阿坝州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记者抵达县城当天就遭遇一场冰雹,气温骤降。

阿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高级农艺师张文富介绍,与壤塘县一样,阿坝县没有种菜吃菜的传统。

“但近几年阿坝蔬菜种植产业发展迅速,‘瓢儿菜’、小白菜、莲花白等蔬菜成为餐桌上‘标配’。”张文富说。

在阿坝县阿坝镇五村一个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七八个当地居民正在采摘青椒。阿坝县原上草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祖东介绍,该蔬菜基地共550亩,每年可生产50多吨、十几种蔬菜。

“生产的蔬菜主要供应阿坝县城及周边乡镇,由于运输成本低,菜价不贵,百姓都吃得起。”张文富说,如今阿坝县蔬菜种植面积近2.5万亩。

壤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王兴说,高原蔬菜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精准扶贫、脱贫奔小康的抓手。

“以前种青稞一亩收入只有五、六百块钱,而甘蓝等蔬菜一亩收入能上万元。”仁青巴说,2019年,他种植、销售蔬菜的收入近20万元。

“高原地区土壤、水、空气没有污染,对发展中高端有机生态蔬菜产业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正引入大型农业企业,让当地蔬菜‘走出去’,让更多百姓富起来。”王兴说,2017年壤塘县建成产业基地8个、油菜加工企业2个。

(高健钧、张超群)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