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川村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距离通渭县城34公里。在这里,村民徐尚文将政策帮扶和自我努力结合起来,汇聚成了五项不同的收入模式,为实现全面小康生活努力奋斗着。
徐尚文是马营镇华川村徐铺社的村民,家中有8口人,虽然现在还是一般贫困户,但是他距离自己脱贫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华川村驻村干部王婷告诉记者,在2016年,家里两个孩子开始上学补习,家里的开销因孩子上学而增大,所以徐尚文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华川村徐铺社的村民徐尚文 摄影:李居正)
如今,包括公益性岗位、入股分红、进城务工、发展种植、发展养殖这五个方面在内的经济收入都在推动着徐尚文一家从贫穷走向富裕。
首先是公益性岗位,岗位是为村级事物服务而设置的,主要服务村级公益事业。徐尚文就参加了这一岗位。他说:“工作就是做清理工,一周(上班)一天就行了,一年下来能收入6000元。”并且,这份工作也不会占用村民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比如,如果有特殊情况和繁忙的其他工作,公益性岗位也完全可以由家里人代替去做。
第二则是入股分红。通渭县是光伏发电的大县,在国家能源局的带领下,通渭县建设了许多光伏发电基地,以每户每年扶持3000元的标准,连续三年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徐尚文就是受益者之一。
(通渭县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 摄影:李居正)
进城务工也是徐尚文收入的重要部分,主要以养殖和种植为主的农民,会有间接性的农闲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村镇上的临时工就成了徐尚文赚取额外收入的好机会。徐尚文告诉记者,儿子和儿媳妇务工一年就可以赚两万,再加上自己去城里做个水泥工,一年也有一万收入,这样的话,一家人近在务工上的收入就有近三万元。
目前徐尚文家中还有14亩地,除了种植饲草等养殖所需的饲料,还种植着蚕豆、土豆、玉米等农作物,这样下来一年种地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并且,自己种植的饲料还可以直接转化为自己肉牛养殖所需的食物。华川村驻村干部马金龙精辟的概括到:“1头牛1年吃2亩草,他家有7头牛,14亩地正好够。”
2016年,徐尚文在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只牛,现在他已经有了7头西蒙塔尔牛了。据了解,等到今年八九月份,当他卖掉已经可以出栏的两头肉牛后,徐尚文就会摘掉自己贫困户的“帽子”。面对这些变化,徐尚文感叹到:“以前乱种地,现在有规划,生活不一样了。”
(徐尚文在给牛喂水 摄影:李居正)
最后,脱贫还要防返贫。马金龙说:“无形中老百姓互相学习达到产业转型,更大程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有了稳定的增收产业就能确保不再返贫!”
关于未来,徐尚文还想在家中开展农家乐,以供从定西和兰州等地的游客在周末或节假日前来休闲度假和游玩,他计划搭建一个大茅草棚、配五间房屋,从而在不远的将来开拓自己的第六项收入,旅游业。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