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检民警王科华的“小骄傲”

3月14日,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坚守在马鞍山口岸一线的王科华,接到上级通知,将代表安徽边检总站赴南京禄口机场参加安徽省涉外防疫驻南京空港工作组。作为组里最年轻的组员,王科华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基础性工作——联系南京边检站及时接收航班人员信息,前往航班到达现场接收、分流旅客等。

边检民警王科华的“小骄傲”

来源: 法制日报
2020-04-26 05: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边检民警王科华的“小骄傲”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魏振军 张浩

不喝水不上厕所,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安徽边检总站马鞍山边检站执勤二队民警王科华驻点江苏南京禄口机场负责接送境外归皖人员。半个多月里,王科华每天“全副武装”10多个小时,把守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关。

3月14日,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坚守在马鞍山口岸一线的王科华,接到上级通知,将代表安徽边检总站赴南京禄口机场参加安徽省涉外防疫驻南京空港工作组。当天下午,王科华就奔赴南京禄口机场。

作为组里最年轻的组员,王科华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基础性工作——联系南京边检站及时接收航班人员信息,前往航班到达现场接收、分流旅客等。工作虽然琐碎,但并不轻松,而且还有不少挑战。

“我们第二天就正式上岗,走进机场大厅,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味道,不见平日里的熙熙攘攘,紧张的氛围让所有人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警惕。”王科华说,组长叮嘱他们要注意防护,简短的勤前会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第一趟航班下午1点半降落,送走最后一位旅客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紧接着,又有航班即将落地,直到等忙完所有工作,时间接近清晨6点。算起来,王科华工作首日连续奋战了15个小时。

“起初担心夜里气温降低,防护服里面还穿了秋衣秋裤,那会儿感觉却‘像蒸桑拿一样’,护目镜和面屏上也逐渐被雾气笼罩,眼睛都要看花了。”王科华回忆说,当他在停车场脱掉防护服,脚套里竟全是水。

禄口机场是离安徽最近的一个定点机场,皖籍旅客流量相对较大,专班一周7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每周有两天忙完要到凌晨5点之后。由于旅客报备情况和各地接送时间很难确定,有时通宵也在所难免。

“之前看新闻说医护人员七八个小时不脱防护服,觉得不可思议,体验后,才感受到个中艰辛。”王科华说,为了尽量延长防护服的使用寿命,全组都是默契地不喝水不上厕所,有的同事甚至准备了成人纸尿裤,避免穿脱浪费防护用具,10来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下来,嗓子早已干得冒烟。

除了做好对接,安抚旅客情绪也是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时难免遇到对隔离政策不太理解、情绪激动的旅客,王科华与同事都会耐心地做好解释,他们的态度也随之慢慢地好转起来。而大部分旅客的配合、理解和认可,更让他们收获了一份份感动。

一次凌晨1点多接机时,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小女孩因为家人没有提前报备,临时联系等待时间比较久。其间,王科华拿来面包和矿泉水让小女孩垫垫肚子,安抚她的情绪,一直陪她等到了清晨6点。小姑娘红着眼睛自责:“早知道就选择白天回来了,让你们晚上可以休息。”

走的时候,小女孩把工作台和座椅都摆得整整齐齐,不停地说“谢谢”。虽然一整夜没睡,这声声感谢,让王科华又涌出力量。

“看到他们平安回家的笑脸,我的心里会格外自豪。”王科华告诉记者,因为在防护服外面写上了“安徽”和自己的名字,时不时还有来自家乡的旅客向他们打招呼,感谢家乡的支援,听到时心里还会有一点“小骄傲”。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涉外防疫驻南京空港工作组根据最新工作安排,于4月初已经撤离。因为工作高危,组员们撤离后要接受医学隔离。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窗外。”王科华看向窗外,此时阳光正好。

(范天娇)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