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摘下口罩随地吐痰更缺德!
“嗬——呸!”眼见着身边人摘下口罩,一口浓痰应声而出,在疫情的背景下,这样的场面平添了几分危险性。在一些公共场所,因随地吐痰而出现的痕迹犹如伤疤,严重影响城市环境与市民健康。
3月2日,本市发出“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其中“不随地吐痰”被视为讲卫生的“文明范儿”之一,也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口痰可以吐出数千万病菌,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疾病都可通过其进行传播,这个陋习,真该改改了。
现状
车站痰迹斑斑令人作呕
青年路南口公交站旁,只有一名乘车人在等待乘车。驶入站台的车辆中,乘客并不多。
站台上,一些未能完全风干的痰迹仍可被辨别出。更多的痕迹是密密麻麻的黑色斑点。
“这些都是随地吐痰造成的,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样的痕迹。”一名环卫工人骑着三轮车,对路面进行着清扫,让他最为头疼的,就是经常出现的随地吐痰现象。
“有时候弄点土倒在痰上再扫,但是刚扫完没多久,马上就又有人吐了。”话音未落,一名行人戴着口罩,在经过公交站附近时咳嗽几声后摘下口罩,随地吐痰后继续前行。
距离此处不远的朝阳路十里堡附近,人行路旁同样痰迹密密麻麻,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
同样,在四惠公交枢纽站,多路公交车以此作为首末站,候车站台十分集中,随地吐痰的现象在这里也较为凸显。站台上痰迹虽已风干,但是很多仍旧可以被辨认出。在605路站台旁,痰迹已经变成了黑色的斑块,印在了灰色的地砖上。
“现在人少了,都戴着口罩还好。以前都不是痰迹,都是新吐出来的痰。”一名常在此乘车的市民表示,听见有人咳嗽时,自己都会下意识地躲远一点。“有事没事就得吐一口,太恶心了。不仅影响别人的健康,还影响城市环境,你看这痰迹连成一片,清理不及时就成为一个很难清掉的黑印,看着就让人厌恶。”
在东四环附近的一栋写字楼外,垃圾桶旁写着“吸烟区”,在其周围同样痰迹斑斑。在此工作的胡女士表示,工作日时不断有人在此吸烟,吸烟中常伴有咳嗽、随地吐痰的情况。“我们都不愿意靠近这个地方,一是呛人,二是恶心。”
陋习
垃圾桶挡不住随地吐痰
在四惠公交枢纽站,每个站台周围都设置有垃圾桶,垃圾桶上方未有遮盖,方便乘客投放垃圾。
在甘露园小区站公交站台上,同样设置着垃圾桶,但是仍未能阻拦随地吐痰行为的出现。地面上遍布痰迹,在垃圾桶周围尤显严重。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公交站台旁都设置了垃圾桶,然而垃圾桶赫然而立,却挡不住有人随地吐痰。
市民曹女士表示,摒弃随地吐痰这类不文明行为,也是在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空气干燥的时候,随地吐痰的陋习则让人避之不及。而在疫情当下,更应该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多随地吐痰的人不以为然,渐渐地成为一种陋习。”
记者在对朝阳路、朝阳北路、京通快速路辅路进行调查发现,多数路段中,一两百米的距离间便会设置垃圾桶,距离较远的也在三四百米便会出现垃圾桶。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要求,商业街、步行街设置废物箱的间隔为50米至100米;主干道、次干道和有辅路的快速路设置废物箱的间隔为100米至200米;支路和有人行道的快速路间隔为200米至400米。
一名从事市政规划的设计师表示,在城市市政规划设计中,一直遵循此要求进行。在市政规划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垃圾桶设置的位置是否合理,但垃圾桶主要收集生活垃圾,很少有在垃圾桶上设置吐痰区域这样的细化工作。“将来可以在规划中补充这方面的内容,规划文本也是各个部门在处理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时的抓手,可以提醒相关部门做出这样的工作。同时,更应该引导市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杜绝随地吐痰的现象。”
危害
一口痰可吐出千万病菌
随地吐痰后出现的斑斑痰迹不仅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样会对公共卫生产生影响。
北京市政协委员荆志成在2019年北京两会中,将目光集中在随地吐痰的现象上。他曾在调研中发现,在二环路以内的多个十字路口和游人较多的闹市区,大概每隔四五秒钟就有一人随地吐痰。
荆志成表示,随地吐痰严重影响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且从公共卫生角度看,随地吐痰是肺部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随地吐痰在许多地方都十分普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吴宜群曾在不同地区中遭遇了随地吐痰的陋习。“很多漂亮的广场上,随地吐痰也十分严重。”
在吴宜群看来,随地吐痰会带来严重的卫生问题,很多飞沫传染的呼吸系统疾病,通过痰液都可能进行传播。“对于已经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说,随地吐痰的害处更大。这些患者的痰中含大量的细菌、病毒、肺支原体、真菌等。肺结核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如果是肺结核的病人随地吐痰,结核杆菌会因此出现在空气中,即使痰干了病菌也会残留较长时间,同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他人健康会造成威胁。同时像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疾病,也可能因为随地吐痰而进行传播。在研究中显示,吐出的一口痰中可能会含有几千万个病菌。”
一种行为时常与随地吐痰相伴出现——一些随地吐痰者在吐痰后会用脚踩一下,认为此种做法可以防止细菌传播。
“这种做法更加不对。”吴宜群表示,踩抹痰迹不会掩盖住随地吐痰的不文明行为。反而会增加细菌、病毒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会因此加快传播速度和范围。市民可随身携带纸巾,将痰吐到纸巾中再将其丢入垃圾桶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么做不仅是对环境做了贡献,更是对大家的健康负责任。”
应对
罚款与“小手拉大手”并举
毋庸置疑,随地吐痰已经成为城市顽疾。
在2002年10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正式实施。其中随地吐痰罚50元。
去年11月,《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最高可处500元罚款。
荆志成建议,应把随地吐痰的问题重视起来,从娃娃抓起,重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宣传和教育,争取几年以后北京市中小学生做到“零吐痰”。注意把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北京市大学生禁止随地吐痰的公共卫生宣传落实到位,做到北京地区的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对随地吐痰行为的“零容忍”同时,在公共场合宣传,就像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一样采取更明确的措施,针对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建议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在吴宜群眼中,禁止随地吐痰不仅维护了美丽首都形象,同时也维护了居民的健康。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提高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对随地吐痰高发、集中区域进行重点管理,在有法律法规作为前提下,增加处罚力度,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应该对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咳嗽喷嚏不掩饰等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公共场所禁烟在北京实施后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随地吐痰的行为进行制止,甚至是随手拍进行曝光,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随地吐痰的危害。”
本报记者 赵喜斌
耿争 制图
历年随地吐痰“禁令”
■1985年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定》,该规定中明确了本市市区和郊区城镇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商场、饭店等一切公共场所,一律禁止随地吐痰。
■1999年
北京市再次颁布《北京市禁止随地吐痰随地丢弃废弃物管理规定》,规定中提出,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应罚款50元。
■2019年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条例草案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最高可处500元罚款。该条例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公布实施。
(赵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