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书记在行动①】奔向田间地头“拔穷根” ——甘肃省平凉市大秦乡苏家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纪实

【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书记在行动①】奔向田间地头“拔穷根” ——甘肃省平凉市大秦乡苏家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1-17 14: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李辉到村后,咱苏家田间地头的‘穷根根’都快被拔遍了!”这是崆峒区大秦乡苏家村男女老少口中的一句玩笑话。

一批批基础设施项目,一批批扶贫产业项目,一批批民生问题解决……这是李辉作为苏家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向全村脱贫致富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立脱贫军令状 点亮北地山乡

“第一书记不好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得会使。既要强班子、找路子、脱帽子,还要结对子、解梁子、树牌子,时不时会遇到挠头事,没有‘两下子’根本干不好……”2019年6月,36岁的李辉被选派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大秦乡苏家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接此重任,他坦言“压力山大”,唯恐思虑不周,辜负了组织的重托和百姓的期望。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是第一书记,就要奔向田间地头,带领百姓脱贫致富!”身为崆峒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的李辉决心干出点名堂。

大秦乡苏家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218户77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322人,该村一无经济实体,二无集体积累,属于典型传统农业经济薄弱村。“从哪里入手,怎样才能让群众实现脱贫”是盘旋在李辉心上的“头等事”。

“人口、地力,收入、困难、需求……这都事关乡亲们的‘日月过活’,哪条都马虎不得!”为了尽快摸清村情户情,李辉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开启“全日制”工作模式。

日升月落间,李辉手拿本子,赶着步子,这家进去,那家出来,促膝谈心,把脉民情。不到20天,他走访了苏家村近200户群众。交流一次、十次,关切一天、百天,从田间地头到屋里灶边,从农耕生产到温饱打算,李辉和乡亲们的心越来越近。

走访中,他得知苏家村人“放养”了50.9亩花椒林,种了多年却不得要领。东家问问西家说说,看到村民们并不甘心让这能“生钱”的林子就此“自生自灭”,李辉有了思路。

找专业人员论证,经多方实地考察,从培育大户着手,引外地企业投资,带领大伙种起了规模化的优质花椒——50亩林子变成了500亩基地。“我们还帮助投资人成立了通达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合作社的出资人为4户未脱贫贫困户每户配股1万元,基地建成后,每年能增加群众土地流转和劳务收入20多万元。”李辉介绍。

“以种花椒、养牛为切入点,把‘五小产业’发展出个模样,加大劳务输转,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整村脱贫”,这是李辉向苏家村老百姓立下的“军令状”,也是他初绘的苏家村脱贫蓝图。

有“图”有方向,有“心”就有法,苏家村老少们的生活时刻牵动着李辉的心。“打从我记事起,我们村就没有路灯,一到夜里漆黑一片,多亏了李书记联系结对共建单位,筹集资金15万元,给村里安装了30盏太阳能路灯,现在村里的群众晚上出门办事再也不怕黑了。”苏家村村支书赵建明说。

凭借多年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李辉探索出一条适合苏家村党支部的“联机关、联社区、联企业‘三联’党建模式”,依托该模式,结对共建企业和单位向村里捐助了8.3万元扶贫资金,保险公司为全村74名中小学生免费办理了“学平险”,为困难群众、老党员送去了2万元的米面油、日用品和衣物等慰问品。

苏家村的夜被点亮了,乡亲们的心被捂暖了。

许你一个未来 温暖每个当下

8月的一个雨天,晚上七点多,刚下班的李辉接到了村支书的一个电话:“一社苏月明家的房子塌了!”

“我马上到。”李辉二话没说,冒雨赶往苏月明家。

家没了。

苏月明楞楞地站在狼藉的院落中央。

月明媳妇念叨着:“房塌了,天塌了……”

李辉走上前,只说了一句“不慌”,便迅速组织村干部和群众帮忙搬东西,安抚家属情绪,联系安排住宿。待一切安排妥当已是深夜11点多,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吃晚饭。

在对坍塌了的土坯房进行仔细勘察后,李辉得出结论:“夏季降雨频繁,再加上房前屋后水路不通,墙基长时间遭水侵泡,造成了垮塌。”排查各家,筹钱修房,队员们马不停蹄。

李辉托朋友压低价格供砖头,省下2000多元,又帮助申请了8000元临时救助款,苏月明总算看到了希望。

10月底,苏月明新建的5间砖瓦房完工了,竣工当天,李辉带着又一个好消息前去祝贺,“苏哥,我们给你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年过了项目资金就下来了,到时候还能给你们补贴2万元修房资金。”

苏月明媳妇眼含热泪,紧握着驻村工作队员的手说:“我们自己修房确实有困难,没有李书记和大家的帮助和鼓励,我们哪盖得起这么好的房子!”

户事组事整村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我就是咱们苏家人,大家有啥困难就给我说。”李辉常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困难户的炕头、村里的田间地头,他坐下就嘘寒问暖,蹲下就关心粮食收成。他把群众当亲人,大伙也不把他当外人,都喜欢跟他拉家常、诉诉苦、商量事。

夏天群众晒麦子,雷阵雨来了,他招呼工作队员帮忙“抢收”;玉米成熟了,留守老人有困难,他带着工作队员帮忙“掰棒子”;土豆丰收了卖不出去,他又想方设法联系客户;残疾人苏爱芳搬进政府代建新房没有床,他自己“掏腰包”买床送去安装好……

在李辉的努力下,平凉市康复中心、和平医院、杏林医院与苏家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医院的专家大夫定期为村民进行健康教育、义诊体检、送医送药,对一些行动不便的群众上门入户诊疗。7月份以来,共组织开展义诊3次,免费发放药品15000元,惠及群众700多人次。

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乡村治理是关键。驻村中,他发现群众遇到矛盾纠纷任凭意气用事,很少依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便整合多方资源,成立了全区第一家“村公共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工作室”,特聘4名职业律师和心理咨询师,连同乡司法所、工作队干部组建12人专业化服务团队,进农户、进寺院做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服务9人次,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3次,成功调处矛盾纠纷8起,举办校园心理健康辅导讲座1次,打通了村级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李辉认为,村子的发展和治理还需要榜样的力量,便在村里组织开展了群众身边最美人物(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当身边的街坊邻居、干部群众戴着大红花、捧着荣誉证、领着大红包站在主席台上,“摇身一变”成为了村里的“最美村干部”“最美励志脱贫户”“最美养殖带头人”“最美无职党员”“最美励志残疾人”时,台下的群众都投来了赞许和羡慕的目光。

贫困户苏胡三欣喜地说:“这种活动在我们村还是第一次,真的很羡慕获奖的村民,以后一定要好好干,希望明年我也能站在领奖台上,光荣一把!”

立业还须趁早 脱贫志在必得

48岁的村民苏志亮拥有近7年养牛经验。去年他又卖了8头牛,其中最大的一头卖得了27500元的好价钱。如今,他“经管”着家里的30多头牛,笑称:“每年收入7万元不是问题。”

“你瞅,这牛多‘攒劲’,这人买这牛花了3万4!”苏志亮翻看着“快手”上一名彭阳养牛大户的直播视频,“李书记跟我提了成立合作社扩大养牛规模的事,我得抓紧跟人家学,现在政策这么好,我要带领更多的人一起致富!”

驻村伊始,李辉带领工作队员们在村上成立了全区首家村级产业发展(咨询)工作室,服务涵盖养殖、种植、劳务等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4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9人专业服务团队专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从产业政策宣传、发展咨询、项目调研论证、专业技术保障、各类手续代办等全程跟踪指导服务,打通了农村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苏家村有养牛的传统和条件,但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和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依托工作室,他组织服务团队成员,举办了玉米秸秆青贮、动物疫情防控等专题培训,为全村牛羊养殖户发放《畜牧养殖实用技术》宣传册;邀请全区、全乡相牛赛牛大会状元养牛户,在村上举办养牛经验交流座谈会,分享养牛经验,共同解决养牛难题;今年还首次对村上的养牛大户进行了表彰奖励。

动员养牛还需电力保障。“一社、二社原有的变压器容量小,再加上用电线路老化,供电没有保障,养牛户连铡草机都不能正常使用,连用电都保障不了,谈什么养牛?”李辉说,“养牛户用电可耽搁不得!”在他多方汇报、争取、衔接下,总投资70多万元的全村电力改造项目落地,苏家村百姓彻底告别了“缺电时代”。

技术作保障,电路也通畅,群众的养牛热情日渐高涨。目前,全村养牛户达到66户358头,其中贫困户养牛户达到41户230头,占到贫困户总数的64%。此外,他还挨家挨户鼓励群众发展小产业,半年来以增加养羊16户213只,养鸡2户340多只,争取补贴资金近60000元。同时,在李辉的带领下,村社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修配套水渠、为路面铺砂、整修产业路,栽植行道树,使苏家村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为全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驻村以来,李辉脚踏实地真扶贫、扶真贫,为该村争取和引进资金(物资)240多万元,截至目前,该村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竣工验收,2个项目正在建设,3个项目列入实施计划;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的2.97%下降到2019年底的0.77%。

“干事没有天花板,只要驻村一天,我就要争取为群众多干事、干实事。扶贫路上虽然我们累了、苦了,但老百姓笑了,我们就值了。”李辉说,驻村这段经历,他感觉自己像一颗种子,深深扎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吸收养分、生根发芽……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摄影 梁璐)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