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为铁路治病的医生

1997年出生的张志峰,今年8月份才来到青龙桥实习,天天跟在师哥马亚伟身边转,在师哥眼里他就是个“小屁孩”。”  青龙桥工区是北京工务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让闫工长感到骄傲,“全国也是独一份,平时党员活动都来”。

我们是为铁路治病的医生

来源: 北京青年报
2019-11-04 07: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夜晚巡线

青龙桥养路工区院门

闫全忠工长展示老信号灯

“之字形”线路进京方向

  青龙桥工区的探伤工

在八达岭的山沟沟里,有一座不起眼的青龙桥火车站,经受过一百多年风雨洗礼却活力依旧。“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建造的京张铁路上那处最著名的“人字形”折返点,就在这里。千年古道、不变的“之字形”交叉铁轨,100多年后的今天一直还在使用。

10月25日,记者驱车近两个小时到达青龙桥养路工区。走进养路工区的院子,最先进入视线的是院儿北边一排整齐的平房,用来办公、住宿。院中间是一大片菜地,已看不到什么收成,之前搭的架子兀自站立在陇上。从开着门的宿舍看进去,一张单人床上,一床叠成豆腐块的被子,此外便不见什么摆设。

从最东头的小屋里,迎面走来了闫全忠,他是青龙桥养路工区的工长。闫工长今年52岁,面庞上刻了深深的皱纹,他管辖的32公里的路段隶属于北京工务段康庄线路车间,是百年老线又都是在山区。说起来,闫全忠已经干了34年的养路工,刚到青龙桥站时还是个小伙子。如今站上的15个工人里,只有三个人比闫工长岁数稍大。更多的年轻人有来有走,唯独闫工长像一颗铁打的钉,钉在山沟沟里,一钉就是26年。

很多实际问题必须依靠工人纯手工作业

青龙桥工区的院门,几乎鼻子对鼻子地对着著名的“人字形”铁路。火车过青龙桥时,詹天佑设计运用了“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到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闫工长说,所谓“人字形”、“剪刀股”都是老百姓的俗称,它的技术名称是“之字形”。如今青龙桥站已经不再办理客运业务,动车组列车进入车站后技术停车一分钟,换方向后开走。

和高铁动车干线铺设的无砟轨道相比,青龙桥线还沿用的是有砟轨道。 “这32公里铁轨光曲线就85条,特别是186的曲线半径非常小,是中国当时运营的最小半径。”闫工长说。曲线转向半径小,对行车非常不利,之字形轨道高差容易出现问题,也对行车不利。“很多实际问题必须依靠工人纯手工作业”。

闫工长指着“之字形”说,这里还有个特点:进站区的坡度是28.9‰,出站区的坡度是30‰;最大的坡度在居庸关,37‰;曲线多,铁轨的接头也多。“光接头就有3200个”,需要养路工用肉眼观察裂没裂,用锤敲松没松,“每一个都要检查到”。

养路工看着“五大三粗”,干的却是“最精准的”技术活

每天在铁道上巡路是养路工最主要的工作,被他们称为“上线”。打眼一看,大多工人被长年的风雨洗刷得都挺“沧桑的”,不过,看着“五大三粗”的养路工,干的却是“最精准的”技术活。“小到一个接口螺丝,大到一节铁轨枕木,丝毫马虎不得。”闫工长说。

“冬防断夏防洪”是养路工人的工作特点,越是糟糕的天气越要全力以赴及时上线检查,必须“以雨为令,以风为令”。他们最怕刮风下雨下雪,怕的不是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安全隐患,“提心吊胆,看了又看”。

今年降温快,春运也早于往年,从10月1日起,就提前启动了秋季大修。山区铁路情况复杂,轨道短、接头多、曲线半径小、地势高差大,比其他地区无缝轨道的养护内容更为繁琐。再加上今年乘坐S2线去世园会的旅客激增,增开的客运压力让老线颇为“疲惫”。世园会刚闭幕,站上开始尽早给老线“松松筋骨”,做好“体检”。

前些天探伤检查,养路队就发现了一处轨道的轨眼裂了。轨眼,就是钢轨上打进螺栓、扣件的孔洞。闫工长解释说,山区铁路短轨多,青龙桥工区内有25米、12.5米等长度的铁轨。轨道短,接头就多。列车来回碾压,就会造成轨道接头的震动,时间长了,负责固定的螺栓、扣件等位置难免会出现崩裂的情况。平时,探伤机像做B超一样,给钢轨“拍片子”诊断。一旦发现问题,就由线路工及时更换维修。

说话间,闫工长拾掇着手边一片铁家伙,准备上线换轨。他指着铁道说,“这是京张铁路71公里处,前几天工人们在第29号轨道探伤时,发现有裂伤,已经申请了‘天窗点’进行更换。京张线来往列车多,必须由铁路部门给出可以作业的‘天窗点’,才能开始干活。”

吊轨车、翻轨器、内燃机扳手、撬棍……每样铁疙瘩都得有几十斤重,闫工长跟它们打了几十年交道,手里的家伙什早就盘得锃亮,用起来得心应手毫不吃力。

今天要换的这截轨道,长12.5米,是条短轨,位于京张铁路71公里400米处。三四个线路工人背肩扛,把要替换的轨道运到现场,只等作业时间一到,就上手更换。下午2点40分,接到上级部门的指令,作业开始!

等候在道边的七八位工人立刻上前,开始麻利又紧张的换轨作业。先是两台带轱辘的吊轨车推过来,一头一个,卡口扣住即将上岗的新轨,一撬一推,在旧轨旁平行放置。这边两台内燃机液压扳手立即分别从两端开始,逐个拧开螺栓、扣件。准备就绪,再用吊轨车将旧轨道翘起拖走,然后将新轨入位,每根枕木处都逐一用水平尺标平并安装扣件固定。这一通换轨全程用了20来分钟。

再看换上去的新轨,和线路融为一体,毫不突兀。闫工长笑说,这根“新轨”其实也是“旧轨”。它叫再用轨,是其他线路由于规格等原因进行钢轨更新时,替换下来的老钢轨。新钢轨的轨头宽,要想用熟还得经过一个长时间打磨的过程。“在这种山区老线路上,更适合使用这种已经打磨好的再用轨”。

32公里线路、23组道岔、超过3000根钢轨……这些数字像是长在闫工长心里。

带班的这些年,没有出过一例事故

在闫工长的办公室里,两张简单的工字桌背靠背,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最醒目的是白墙上挂着的“安全揭示牌”,截止日期、班组、车间、段的安全生产天数,每天用红色的数字更新。问闫工长可曾遇到过什么事故?他一笑,“我带班的这些年,没有出过一例事故。”

倒是时常会遇到些让他尴尬的事。 “有个流传最广的段子形容我们: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走到跟前一看,工务段的线路工”。虽然当玩笑说,闫工长觉得其实是挺真实的写照:即便是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养路工在社会上也没有得到普遍的尊重。有一次在北京南站,他看到一个妈妈领着孩子指指点点进行现场教育,“看看,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干这个。”

有几次惊心动魄的排除险情让他记忆犹新。2016年,八达岭高速(现京藏高速)上,有一块大型L砖掉在铁轨上,被巡路工及时发现,“那块砖怎么也得有300多斤重,好几个人抬出去的”。事后大家想起来都后怕,“这要是火车撞上可了不得,一下就得翻车了”。路局奖励了一万元,全站上下高兴了好一阵子。

还有一次,是2017年在青龙桥站下行70km200米左侧,闫工长记得清清楚楚,一棵直径40多厘米的臭椿树被大风刮倒,深深砸在铁道上,“工人发现后,连忙把行进的S215列车及时喊停”。

闫工长的家在延庆,离站上不远。但是在铁路上的34年,他没一个节假日回过家,“一到节假日必须值班”。当了工长,责任更是重了许多,“安全工作是最最重要的”。交上来的单子他反复核查反复去线上看。他要求严格,远远地就能发现被风刮下来的小树杈,“赶紧去捡出来”。

除了日常工作,闫工长还手把手地带徒弟,理论上的知识他要讲,但最重要的是实践。“不同于新的干线,在这里更需要人工技术来解决问题”。一个活,手慢的干40分钟,聪明的10多分钟就搞定了。站上有三个年轻人,虽然是签的劳务,但是闫工长带得尽心尽力。

和三十多年前自己当学徒时相比,闫工长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轻松多了,“我当徒弟时候讲的是‘洋镐耙镐大拉叉’,全部是纯手工活。先让你学会‘猫腰一棵铁’,干得最多的是拿刨镐刨枕木,说的是每天你得干出多少活来,最后腰都直不起来。”

当师傅的喜欢悟性高的徒弟,闫工长现在的徒弟马亚伟上手能力强,会使巧劲。闫工长一直憋了个愿望在心里,“山沟沟的条件咱改变不了,但决不能委屈了孩子们。想好好发展,就得努力学技术学本领。”并非是凭空向往,青龙桥站也出过段长,这让年轻人信心倍增。

徒弟们找不到媳妇儿是闫工长最大的心病

站上15个人的吃喝拉撒闫工长都要操心。段上给配了米面粮油,蔬菜呢?他领着工人在院子里开了几畦地,空闲时种上黄瓜西红柿豆角辣椒,“一个是能省些钱,一个也是找点儿乐趣”。夏天带班去巡路,掐几条顶花带刺的嫩黄瓜装包里,大家可高兴了。“每年从六月到九月基本不用买菜,种的辣椒够我们吃一年的”。

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赶上做饭的厨师不在,闫工长清早起来先抡起大勺把早饭做好,再挨个把孩子们喊起来,“我没有年轻人觉多。”

徒弟们找不到媳妇儿是闫工长最大的心病。只要是去处对象他就力所能及给孩子们多两天假,他觉得“成了家,工作起来更踏实”。

1997年出生的张志峰,今年8月份才来到青龙桥实习,天天跟在师哥马亚伟身边转,在师哥眼里他就是个“小屁孩”。

从前在书本上看到詹天佑时,张志峰觉得那就是个历史上厉害的人物。如今真的每天在“之字形”铁道上修修补补,“一想到当时设备缺乏,是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修建的,真是太智慧了”。晚上躺下睡不着时,他突然想到,“我是为铁路治病的医生呀”,一下子,“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的豪情油然而生。

如同每一个初来的人,头顶长城、背靠青山享受大自然的兴奋劲过去,各种考验很快接踵而至。每天走到脚不听使唤;晚上睡觉刚躺下“一只巨大的蚰蜒从大腿一路火花带闪电蹿到耳朵眼儿”;出门去趟超市要“钻隧道来回走一个小时”……好在有师傅师哥的关照,单调简陋的生活中,张志峰很快学会在平凡中找到乐子。睡觉时惊现蝎子,斗智斗勇后他感叹“现在坐等蜈蚣蟾蜍蜘蛛,蛇也见过了”;去不了超市,他暗自庆幸“京东还能给送到站上”;看见师傅,“小屁孩”颠颠跑过来,兴奋地说,“师傅,前两天看见铁道报上征文,我写了首诗歌,还给师哥看了,您说我投稿行不行?”

生活的清苦不是苦,最苦的是难以排遣的寂寞。别看站里有15个人,但平时很难全碰面,“打牌都凑不齐一桌”。因为都是三五个人搭班轮着出去干活。前几天,张志峰被派去南口、密云培训,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人,他开心到想哭。

站上装了“小锅盖”的天线,能收到四十多个台。闫工长这个岁数的爱看电视,不看电视时就用手机读小说。年轻人爱刷手机,站上没有WIFI,买流量的钱他们最舍得花。马亚伟老想闺女,“天天得和我闺女视频,她让我下次回家给她买小猪佩奇饼干”。

离世园会很近 但站上没一个人去过

霜降后,来拍红叶的人一下子多了,是青龙桥站上最热闹的十来天。闫工长他们去巡路的时候多了一项任务,不厌其烦地劝离铁轨上架着三脚架“霸路”的摄影爱好者,还有那些想与火车近距离合影的人。

比起同是辖区的居庸关段,闫工长觉得青龙桥的红叶季简直算“小巫见大巫”。花海季的居庸关想想都头疼,“最厉害的时候人拦都拦不住 ,道旁的栅栏用铁丝刚拧上就给你拧开。锁上也没用,他们会翻栅栏进铁道,安全意识真是淡薄。”

山里冷得早,过了十一,一场雨之后,巡路就得穿棉衣棉裤。山沟沟里的太阳光也很吝啬,只在屋里停片刻,让人越待越冷。张志峰跟师哥抱怨,“早上上线都把我吹透了,戴着手套干活又打滑,这到冬天可咋办?”师哥一脸淡定,“这刚哪儿到哪儿,现在还给发皮大衣皮手套很不错了。这可是师傅使劲给争取来的,不戴你试试生冻疮的滋味。”

青龙桥工区是北京工务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让闫工长感到骄傲,“全国也是独一份,平时党员活动都来”。他觉得詹天佑的精神就是爱国、创新、奉献,“来搞活动时,孩子们看在眼里,也特别自豪”。

离詹天佑铜像不远处的铁轨旁边,竖着一块白色小石碑,闫工长颇自豪地说,毛主席1954年来的时候就站在这,指着171半径的中心牌问:“这是做什么用的?”对于老站的每一处物件,闫工长都了然于胸。

刚刚闭幕的世园会,离这里很近,但站上没一个人去过。不是不想去,世园会期间车次多,那是最忙的时候。“周五六日一最多,来回跑22趟车,其他时候跑18趟。咱们山区还是50公斤钢轨,车次多了对线路破坏就大,增加了的作业时间,基本上就是每人翻倍干。”

傍晚5点多,山里的天色已经一片暗黑,闫工长戴上头灯,拿上工具,沿着下行方向边走边查看。光凭声音,他能判断出远处驶来的列车是上行车还是下行车。

直到夜里23点30分,最后一趟列车安全地从站上驶离,闫工长绷着的弦才算稍稍松一下。其实,每个人心里都知道,忙完世园会,紧接着到来的春运又是一场“硬仗”。

詹天佑曾说,“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这句话,也一直藏在青龙桥养路工区的每一个工人心里。

文/本报记者 李喆

摄影/田宝希

(李喆)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