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再战再捷,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是最为鲜明的特点。从“四场硬仗”到“四个聚焦”,从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能源运行新机制到“以渣定产”,从“五步工作法”到抓具体抓深入,无不是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的结果,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脱贫攻坚“五个专项治理”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的典型案例。
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反馈了我省2017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集中开展贫困人口漏评错评、贫困人口错退、农村危房改造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五个专项治理”。2019年5月起,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认真梳理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的8大类25项60个问题,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发现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又在全省开展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驻村帮扶不扎实、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协作有差距、攻坚打法不精准“五个专项治理”。
两轮“五个专项治理”,解决了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扶贫脱贫对象进一步精准,2018年专项治理后,全省漏评率0.8%、错评率0.35%、错退率0.74%,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务实,全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不到位问题整改,结合山区木结构房较多等情况制定了符合贵州实际的危房评定标准,确保农民住房安全不透风、不漏雨。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系统梳理了52项扶贫资金使用正负面清单,制定了《贵州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问责办法》。帮扶力量进一步增强,省市县三级共增派驻村干部954人,及时召回了不适合人员;单位“一把手”到帮扶点指导工作1.8万人次,支持项目3000多个;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聚民心”大调研大走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1万个,协调项目5300个。扶贫协作进一步深化,完善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库建设,共梳理2019年需求项目1003个,涉及资金41.5亿元,98天形成“刺柠吉”系列产品。攻坚打法进一步精准,各地对1721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方案进行认真研判,凡是不能确保按时打赢的重新调整,对贫困发生率在30%和20%以上的村,分别由市州和县党政一把手全部走到,逐村研究“按时打赢”方案。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有效整治,抓具体抓深入蔚然成风。
两轮“五个专项治理”,是在我省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和决战时期开展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的有力举措,是对照国务院扶贫办反馈问题作出的重大部署安排,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解决了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了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的决心和信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了工作作风,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为今年的决战和明年的决胜打下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以专项治理的方式解决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是确保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一个重大举措,在整个脱贫攻坚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的关键阶段,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前进道路上也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总结运用好两轮“五个专项治理”的经验,对于我们在脱贫攻坚中进一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两轮“五个专项治理”给我们的深刻体会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根本的是干部作风不扎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关键的是强化责任担当、更加具体深入,以解决突出问题的成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轮“五个专项治理”的提出和实施,无不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脱贫攻坚这个重大政治责任,把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真对待、谋划部署、强力推动。省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的重要指示精神,专题研究部署我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召开全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电视电话会议,对专项治理进行部署推进。市县乡党委、政府自觉扛起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政治责任,主动认领问题、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明确专人,成立专班,认真整改,抓好落实。
两轮“五个专项治理”起于具体深入,也成就于具体深入。专项治理总方案和10个问题的子方案,对总体要求、治理步骤、治理措施、工作保障等作了明确规定,并根据各个问题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工作措施,指导性、操作性强。实际工作更为具体深入,比如,在贫困人口漏评错评和错退治理中,突出对照标准查、发动群众查、突出重点查、数据比对查、扶贫专线查、对应程序查、落实责任查“七查”。漏评重点排查建档立卡系统外的农村低保户、危房户、大病患者家庭、重度残疾人家庭、适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家庭、老人户、居住偏远农户等“七类特定群体”。错评重点排查纳入建档立卡系统但识别登记之前有小轿车、有商品房、有国家公职人员、有工商注册登记的“四有人员”。错退重点排查建档立卡系统内脱贫退出的农村危房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家庭、大病患者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具体的事和人。
在两轮“五个专项治理”中,各级领导同志率先垂范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力亲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深入基层一线问诊把脉,亲自部署、亲自推进、亲自督促落实,不断推动专项治理向纵深发展。相关省级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抓,推进落实问题整改工作。各市(州)、贵安新区均明确市州长、管委会主任担任专班组长并牵头抓总,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作为双组长,具体承担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和专项治理工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高度重视,专门成立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和专项治理工作专班,负责统筹调度和推进整改工作。同时,坚持谁牵头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承办谁负责,压实责任,加强监督,确保改出新风、治出实效。
(三)
两轮“五个专项治理”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概括起来,就是要始终把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贯穿于各项工作中。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的不足,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攻坚克难的决心,就一定能勇往直前。找差距、抓落实是这次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五个专项治理”本身就是起于发现问题、终于解决问题。我们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切实推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善于发现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问题找到了、找准了,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很多,上级点、群众提、自己找是主要的方法和渠道。“五个专项治理”梳理的问题,就是通过这些方法和渠道发现的。要充分发挥巡视、巡察、督导、审计、暗访的作用,从上级的角度发现和指出基层存在的问题。要广开言路、畅通渠道,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新媒体等手段,真心实意听取基层党员群众、工作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要从基层的问题看到自己的问题,许多问题表现在基层,但根子在上面,从基层的问题反思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才能找准自己的问题。要从别人的问题看到自己的问题,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教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少走弯路从而后发赶超。要从点上的问题看到面上的问题,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的根本方法,调查研究往往是从点上开始的,问题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而找到普遍规律,用以指导全局工作,这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作风。
敢于正视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的自觉和担当。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问题熟视无睹,甚至回避、掩饰,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现实问题就会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小管涌就会成为大塌方,甚至可能酿成全局性、颠覆性的灾难。“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视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不退、不拖、不躲,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要发扬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怕红红脸、出出汗,不怕伤和气、得罪人。
真正解决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的归宿和结果。“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根本的是要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有些问题很复杂,历史问题、现实问题交织,经济因素、人事因素共生,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掌握处理问题的艺术和方法。要加强学习,根本的是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强化研究,对每个问题都要具体深入的研究,既要研究问题的成因,也要研究问题的根源,既要研究别人的经验,也要研究别人的教训,从历史的、现实的案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要转变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开展调研,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努力提高工作本领。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制定阶段性目标,盯住不放,持续整治;对整体解决不了的问题,采取“线长分段、量大切块”的办法,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一步一步解决。
(四)
目前,第二轮“五个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已经结束,但整改落实还没有结束,要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把整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确保中央巡视、成效考核、督查审计、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发现的问题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解决,做好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和标本兼治,确保各类问题整改到位。
要强化能力建设。脱贫攻坚工作中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既有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方面的原因,也有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方面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加强学习培训,重点培训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农村产业革命先进典型经验、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等内容,让干部干有榜样、干有方向,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要认真总结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革命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尽快见效。
要强化督查落实。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督查方式,掌握整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推行清单化整改,增强整改措施精准性,切实提高整改质量。要汲取2018年“五个专项治理”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治理等方面走形式、走过场的教训,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效果不理想的,该问责就问责、该处理就处理,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要强化标本兼治。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基础上,深入分析原因,查找问题规律,在问题发现解决、整改进展报告、日常监督、跟踪问效等方面健全机制、完善措施。要对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通报指出的问题,逐一研究细化整改措施,与“五个专项治理”统筹推进。凡是点名的问题,要按时全部整改完毕;对未点名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整改;对需要长期坚持的,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严防老问题反弹、新问题发生,不断巩固整改成果。
(五)
现在离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有15个月时间,已进入关键的倒计时阶段,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对存在的问题听之任之,甚至麻木不仁,就会贻误战机,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勇于担当、主动出击,针对问题抓整改,围绕问题抓突破,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精气神,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历史性地解决贵州绝对贫困问题,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期望。相约2020,贵州将在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攻克一个一个的堡垒中,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
(沈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