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守护一片蔚蓝

国庆假期,杨世钗留在嵊泗没回台州老家。不久前,我们跟着杨世钗,来到了嵊泗县菜园镇渔政码头,登上“浙嵊清0001号”,经历一天“海上清道夫之行”。老杨造了清污船后,每天,“沧海9号”会游弋在中心渔港打捞垃圾。

他们守护一片蔚蓝

来源:浙江日报 2019-10-08 07: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国庆假期,杨世钗留在嵊泗没回台州老家。和他一样守着海岛的,还有他的两艘海上垃圾清理船。

他说,这一行,一天都停不下来。

不久前,我们跟着杨世钗,来到了嵊泗县菜园镇渔政码头,登上“浙嵊清0001号”,经历一天“海上清道夫之行”。

杨世钗今年53岁,浙江台州人,目前在舟山嵊泗经营一家企业。他于2015年、2018年分别改装了两艘海上垃圾清理船“沧海9号”和“浙嵊清0001号”,4年来已在海上捞起上万立方米海洋垃圾。

捞起一台废冰箱

6时45分,杨世钗亲自上手掌舵,“浙嵊清0001号”朝着金色的太阳驶去。

开了大约10分钟,目之所及,除了螺旋桨打出的白色泡沫,就是碧蓝的海水,我忍不住问:“好像没什么垃圾?”老杨嘿嘿一笑,边把着舵,边大手一挥,“干净吧?嵊泗中心渔港这一带天天清理,已经基本见不着垃圾。”

“以前可是邋遢得不行。”倚靠在驾驶室门口的周军回头搭茬。周军,今年50岁,他是“海上清道夫”里的元老了,2015年就登上了老杨的“沧海9号”海上清污船。他指着不远处的岙口告诉我们,像这样的犄角旮旯,最容易藏污纳垢,海浪一卷一推,垃圾就全在那儿打转,时间一久便积聚起来。

酒瓶、机油桶、塑料袋、破旧鞋子……周军说,这些年他们捞上来的垃圾形形色色,有一次居然还捞到一幅结婚照。“有些人把大海当成一个巨型垃圾桶,什么都往里扔。”周军这话我们后来深有体会——我们在接下来的清污过程中,竟然捞上来一台废冰箱。

老杨造了清污船后,每天,“沧海9号”会游弋在中心渔港打捞垃圾。从成袋成袋地捞上垃圾,到现在零星的捡几个塑料瓶、机油桶,海上清污效果不言而喻。

展开4米清污“鳍”

又航行了约摸5分钟,离嵊泗本岛最近的黄龙岛跃然眼前。老杨放慢船速,“浙嵊清0001号”缓缓驶入黄龙岛的中心渔港。随着清污船靠近岸边,港湾里的垃圾逐渐出现在我们眼前,塑料瓶、机油桶、塑料袋……4名清污师傅已经站在船两侧忙活开了,他们穿着橘红色的工作服,上面印着“海上环保”的字样,人手一根4米左右的长竿,有的竿子头上是网兜,有的竿子头上是钩子。

竿子交错晃动,一个个垃圾被捞上甲板。看着挺好操作?“周师傅,让我也试试吧!” 船上湿滑,我小心挪到船头,接过周军手里的捞竿,准备卖力捞上一网,谁知,用力抬手,竿子却没怎么动。“好重!”我奋力将网兜伸向垃圾,可海水里划动网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我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反作用力在拖着捞竿,眼看垃圾又飘远了。“小心小心!”竿子太长,背后的几个师傅纷纷躲避,我赶紧把长竿还给周军,这还真是个技术活。

大家继续捞着,其中一位清污师傅突然大步跨上了岸,他一路沿着海岸走,麻利地捡起岸上的啤酒瓶、泡沫块等。老杨告诉我们,及时捡走岸上的垃圾,等涨潮时它们就不会被冲进大海里,这是他们这些年得出的小经验。

海面上各种浮物渐少,甲板上则堆积起湿漉漉的垃圾。放下竿子,大家一同将垃圾通通装进黑色垃圾袋里。垃圾袋是船上消耗最大的用品之一,每次采购,都需要1万只左右,同样消耗巨大的还有柴油。老杨说,开开停停很费油,这艘船每天大约要消耗柴油300斤,花费1000多元。虽然这么讲,但老杨每看到海面上有垃圾,都会停下船来,示意大家去捞。

说话间,我们已经在黄龙岛转了一圈,向着嵊山岛出发。

三礁江大桥越来越近,目之所及的海水也愈加澄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蓝海,也看到了不尽如人意的海湾环境。

清污船周围的垃圾浮浮沉沉,垃圾一多,光靠人工捞杯水车薪。于是,清污师傅们将两侧船舷上挂着的塑料绳网撑开,清污船就像是张开了大鳍,网顺着海水伸展开来,足足有4米长,随着海水涌动,垃圾顺势流入网中。

老杨说,这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打算明年再加深10厘米,可以网住更多的垃圾。除了捞竿、网兜,老杨还专门买了去油污纸。在一处泛着油光的海面上,他们铺下3张宽约1米、长约2.5米的去油污纸,可以有效吸附海上油污。

装满30个垃圾袋

老杨说,他招的清污师傅都当过渔民。我们一开始不太理解,后来才发现,有海上经验是海上清污必不可少的条件。

午饭后,我们继续在嵊山海域徘徊、打捞。大约下午1时,船行至嵊山的一个海岙,突然船头嘈杂起来,大家朝船舱摆动手势,嘴里喊着:“往左往左!”原来,这一带海水较浅,清污船的船桨被海底的垃圾搅住,若再往里开去,就非常容易搁浅。

这些熟知“路况”的老师傅们,一边左右观察,一边用手势指挥方向,清污船最终顺利退出了岙口。

至于里头的垃圾,老师傅们说,等涨潮时再进去捞,会更加容易一点。

随后,我们开往嵊山渔港南面,据他们的经验,那边有几处海湾垃圾较多。清污船穿过三礁江大桥,浪很大,船头起伏约有1米,大家都退回到船舷两边。这时,过道已经非常拥挤了,需要踩着垃圾才能到船头。老杨回忆,今年“五一”的时候,“浙嵊清0001号”一天就捞了一船垃圾,当天让嵊山镇拉走一次,第二天又捞了一船垃圾才回去。

截至我们上岸,船上已经堆了大概30袋垃圾。而“浙嵊清0001号”将仍留在嵊山渔港,第二天继续清污。

看着船上一袋又一袋的垃圾,我想,这片海终将重归蔚蓝。

(滕蓉)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