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这些词语的含义是复杂而矛盾的,有自嘲也有愤怒,有犬儒也有反抗,有退缩忍让又有愤世嫉俗,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无助无力,透着疲惫而厌倦的挫折感。以色列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艾伦·本-泽维在《情绪》一书里强调,挫折感是一种与愤怒、怨恨、妒嫉类似的负面情绪。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9-09-18 09: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文/徐贲

发于2019.9.16总第916期《中国新闻周刊》

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不一定都会严重到有挫折感的程度。不顺心是一时的感受,而挫折感则可能固化为一种心理定势。现在有不少人称自己是草民、蚂民、屁民、韭菜,背后就有成人的挫折感在作祟。

这些词语的含义是复杂而矛盾的,有自嘲也有愤怒,有犬儒也有反抗,有退缩忍让又有愤世嫉俗,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无助无力,透着疲惫而厌倦的挫折感。

那么什么是挫折感,挫折感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的呢?挫折感(frustration)又叫沮丧。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一书里说,挫折感是人的一种常见的对不顺心事情的情绪反应,往往伴随着愤怒、懊恼和失望,因为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实现个人意志或目标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阻力。这可以导致一种短暂或短期的情绪(不顺心),也可以导致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或心境(挫折感)。把自己看成是蚂民、屁民、韭菜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一种固化了的心态和心境。

以色列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艾伦·本-泽维在《情绪》一书里强调,挫折感是一种与愤怒、怨恨、妒嫉类似的负面情绪。与具有进攻性的愤怒不同,挫折感经常是一种自我憎恨、自我鄙视和自我厌恶的情感,是一种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心态,他称之为“自我挫折感”,许多人因为饱受挫折说自己“命苦”“一辈子倒霉”“投错了胎,下辈子要好好投胎”,怪来怪去都是怪自己。

本-泽维认为,愤怒与挫折感的一个区别在于,愤怒一般针对的是伤害我们的他人,挫折感针对的经常是自己。挫折感经常来自一个人天生的或后来的处境,比如改革开放前所谓的“出身不好”,不管你多么努力,在上学、招工、找对象上遭遇的都是不断的失败,累积的是刻骨铭心的人生挫折感,甚至都无法转化为对任何成功者的愤怒或妒嫉。这该是一种多大的人生悲哀!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特·克鲁和艾丽丝·克鲁在《普通心理学纲要》一书里把对挫折感的承受度称为“挫折容忍度”,指的是承受挫折而不会情绪失调的程度。他们指出,不同的人“挫折容忍度”不同,这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是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目标越低,对失败的感觉越麻木,也就越能承受挫折。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一个例子。越是普遍贫困的生活状况下,人们的挫折容忍度越高,因为预期低。反倒是在富裕起来的社会里,人们会有更强烈的挫折感。看成功人士住豪宅、开宝马,自己拼死拼活却过得拮据,就会有很强的挫折感。

第二是当事人的性格,一般而言,乐观的人比悲观更能承受挫折。但是,如果是盲目乐观,那么这种承受力只是一种自我欺骗,并不见得有实质的积极意义。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张大民是个乐天派,他好不容易在大杂院里的一棵树周围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小屋,过上了“幸福生活”,但观众感到的却是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

但是,成年人所遇到的那些工作、住房、生活保障、食品和环境安全、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并不是可以一笑置之的。承受挫折和吃苦耐劳一样,本是一种值得称道的能力,但人承受挫折是为了摆脱困境,寻找出路,如果只能坐困愁城终老,那就是不可也不应承受的了。

作者:徐贲,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34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徐贲)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