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油田奉献八载,不负韶华

伊拉克油田奉献八载,不负韶华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9-14 09: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那年今日,今日那年。岁月如诗,把酒当歌不负韶华,不负卿。出走八载,归来依旧是少年,只是白了头!”李昶之这样总结自己八载的伊拉克生活。

李昶之,新疆油田公司伊拉克分公司艾哈代布项目部副厂长,到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工作已有8个年头了。

2011年3月,中伊就艾哈代布油田项目达成协议后需要员工参与运行的消息,瞬间传遍整个准东。艾哈代布油田项目作为伊拉克战后第一个对外的石油合作重建工程,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伊拉克都意义非凡。

38岁的李昶之在新疆油田公司准东厂火烧山作业区已经工作了15年了,他想去伊拉克为祖国做点贡献,但是儿子才一岁三个月,呀呀学语,蹒跚学路,舍不得妻儿的他犹豫不决。

妻子看出来他的渴望,“在家里上班一个月也见不到你六七天,到了国外无非就是时间拉长了一些,一定会很快习惯的。”妻子的支持坚定了他出国的想法。

由于伊拉克现场条件所限,油田需要一天24小时生产运行,只能实行12小时倒班制。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们不仅白天要工作12个小时,晚上还需要学习英语和工艺流程,每天都是倒头就睡。

“那两个月真是恐怖,连考虑放弃的时间都没有,脑袋每天都是空空的。” 李昶之说。

2011年12月24日,为了年产800万吨产能建设的需要,油田中心处理站开始停产扩容。为了抢时间工期,李昶之始终坚守在现场同大家一起工作。由于现场地上全是石子,他新发的工鞋只穿了不到两个月就磨穿了鞋底。

在中控室工作的同事吉勇强平时抱怨不许出中控室门,这次可以外出工作很兴奋,开心的到装置区倒换流程置换,到了第三天就不行了,一屁股瘫坐在地上:“还是中控室舒服啊,这腿快跑折了。”

伊拉克的六七八月是最磨砺人的,气温均在50摄氏度以上。就在这样的炎炎夏日里,各种管线常常因为腐蚀而出现了刺漏的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泄露出来的污油污水将会造成污染,最终可能导致停产。

每当发现险情, 李昶之都会不容多想,马上带领同事们系好安全带爬到4米多高的管廊平台上抢修打卡子。抢修近两个小时后,从管廊上下来,经常觉得不对劲:路走不稳,汗不停地从脖子往下流……。

有时,因为回来的太晚,饭也吃不上,只能喝两口水,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强忍着头疼,又继续工作。“采油厂每周至少会有一次抢维修,突发状况一直都是常态。”李昶之说道。

和自己的工友一起抢维修

综合办、油处理、水处理、抢维修、调度,在8年时间里,李昶之换了5个岗位,他也从油处理总监、抢维修总监成长为艾哈代布采油厂的副厂长。

“这些岗位虽然都是石油系统内的岗位,但所属的性质却大不相同,调整到新的岗位,就意味着所有的东西都要重新学一次。”李昶之说。

除了工作的艰辛,安全一直是人们对伊拉克敬而远之的原因。2013年元宵节过后的一天晚上,李昶之同他的同事们在水厂听到窗外发出了响声,一开始以为有人在放鞭炮,后来发现是恐怖分子在打枪。

所有的员工都默默地呆在房子里,关闭了所有宿舍里的灯,大家都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气氛紧张。经过石油警察的努力清缴,恐怖分子撤离了水厂。第二天清晨,一些施工单位的人员纷纷要求撤离回国,而李昶之他们项目部的人员却没有一个人离开水厂,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伊拉克有问题时,第一个接到的电话永远是我妻子的,听到儿子喊:‘爸爸,我想你了!’我的心情五味杂陈。但正是他们给我的坚持下去的勇气。”李昶之露出坚毅地神情。

身体的挑战,也抵不过心理上的挑战。为了安全考虑,工人生活的环境是全封闭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地精神障碍,被称为“沙漠综合征”。

“在那种环境里,一发现自己的情绪不对头,我都会努力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妻儿的通话,能极大地缓解“沙漠综合征”。

李昶之觉得最对不住的是自己年迈的母亲。李昶之思念母亲的时候,就会反复看一张照片:年老的母亲站在树下,手上抱着自己的孙子,她笑得很慈祥。夜深人静,这张照片给了李昶之很多的勇气。

2018年1月17日上午8点30分,李昶之正在中心集输站接受中国驻伊拉克大使的慰问,现场回荡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歌声。一个紧急电话让他泪如雨下抱头痛哭,电话那头告知了他一个噩耗:他的母亲因突发脑溢血离开了……

艾哈代布项目部飘扬的中国国旗

“我当时脑袋里头一片空白,脑袋里只想着一件事:我要回去再看母亲最后一眼。”李昶之默默地离开了热闹的会场,马不停蹄地赶往山东老家。

“我在伊拉克看到最多的是当地人民的贫穷和政府对现状的不善治理,俗话说的好: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对比之后,我更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自豪。能够在伊拉克参与艾哈代布油田的生产工作,我很骄傲!只要我还能干,我会一直干下去!”李昶之坚定地说。(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实践课堂——发现·纪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周丽 隋翔)(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