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崩塌时他俩折返跑回提醒同事

8月14日中午,成昆铁路埃岱2号至3号隧道附近突发山体崩塌险情,正在参与成昆铁路抢险清淤工作的17名工作人员失去联络。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事发时,28岁的杨铭和36岁的何耀意识到危险,毅然折返回去通知挖掘机师傅和现场其他人,不幸失联。

山体崩塌时他俩折返跑回提醒同事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08-20 07: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抢险清淤现场

8月14日中午,成昆铁路埃岱2号至3号隧道附近突发山体崩塌险情,正在参与成昆铁路抢险清淤工作的17名工作人员失去联络。据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消息,截至8月18日21时25分,累计已发现12具疑似失联人员遗体。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事发时,28岁的杨铭和36岁的何耀意识到危险,毅然折返回去通知挖掘机师傅和现场其他人,不幸失联。目前,现场搜救工作仍在继续。

22岁挖掘机师傅遇难

挖掘机师傅谢帅的家人告诉北青报记者,谢帅的遗体于8月17日被发现。事发当天上午10点,谢帅曾与姐姐联系,两个人计划凑些钱给父亲用。不幸的是岩体突然崩塌,家属接到噩耗,22岁的谢帅遇难。

8月14日,成昆铁路埃岱2号隧道出口处,数十名抢修人员正在全力组织清淤排障。在经历两次水害并抢通后,必须继续清理线路,才能安全开行客车。12点44分,190多米高的边坡上岩体毫无征兆地发生崩塌,刹那间4.8万方土石倾泻而下,包括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西昌工电段职工杨铭、何耀在内的17名工作人员在抢险过程中失去联络。

8月19日,北青报记者联系到挖掘机师傅谢帅的表弟晓东(化名)。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事发后,谢帅的遗体于8月17日被搜救出来,家人接到通知赶到事发现场,“我表哥22岁,还没有女朋友。他是一个很孝顺听话的男孩子,每个月挣一万元左右只给自己留下300元,剩下的都给妈妈。”

两名职工折返提醒同事

7月29日以来,何耀、杨铭一直坚守在抢险第一线。28岁的职工杨铭和36岁的何耀在事发后失联,他们本来有机会从现场安全跑出来,但是意识到现场还有同事,他们毅然折返回去,但再也没有跑出来。

在这次山体崩塌中成功脱险的西昌工电段工长陈坤回忆,发现危险时他和同事开始往外跑,当时感觉到身后不断有落石“追赶”自己,一些落石还砸到身上。跑出一段距离后,他和几名同事已经到了安全地带,却发现杨铭不见了。原来,杨铭看到涵洞周边还有部分人员没有发现异常,跑出几米后,又折回去提醒他们,但再也没有跑出来。在事发区域的何耀,为了回去提醒挖掘机师傅,也不幸失联。

杨铭失联后,他的女朋友回忆起事发当天两个人最后的对话。当天9点多,杨铭告诉女朋友需要赶去抢修,女朋友表示担心后,他回复称“有点塌方,不严重”。两人本已经计划结婚。杨铭的女朋友说:“虽然心里清楚你已经不在了,好希望你还能站在我面前。”

“明知有危险但职责使然”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介绍,7月下旬以来,甘洛强降雨不断,7月25日至8月15日,短短21天,甘洛县新市坝镇岩润村测量站累计降雨量就到达303毫米,而甘洛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过880毫米。成昆铁路甘洛段因暴雨发生多次泥石流、山体滑坡,导致中断行车。

事发后,曾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工作人员要冒着危险抢修?”“从7月底成昆铁路第一次断道停运以来,我们接到过上万个咨询电话,其中接近一半是沿线群众打来询问铁路何时开通的。”铁路12306客服人员介绍。

针对网友的疑问,中国铁路总公司发文称,面对沿线群众的诉求,在水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如何高效完成抢修任务,快速恢复通车,是成昆铁路人不得不攻克的难题。“明知有危险,也得救;再周密的方案,再专业的队伍,也会出现意外。如同军人上战场,明知会有牺牲的危险,但职责使然。”

文/本报记者 张香梅 实习记者 汪杨清

(张香梅)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