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尺寸达到几十米的陨石,在降落过程中只有少量能量转化成了等离子体和辐射,大部分能量还是会转化成声音和冲击波。如果陨石达到了100~500米大小,就会在地球上砸出巨大的陨石坑,释放出大量的溅出物,场面足以遮天蔽日。

不久前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08-09 07: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地物体相机执行拍摄任务模拟图

火山、海啸、气候变化……地球生物被“洗牌”的姿势可谓层出不穷。而其中最令人“猝不及防”的,当属天外来客——陨石的来访。

7月25日,一颗57~130米直径的小行星以相对地球24.5 千米/ 秒的速度和我们“擦肩而过”,距离地球仅7.3万千米(约为地月平均距离的五分之一)。如果这个家伙真的与地球“亲密接触”,造成的破坏无疑是灾难性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与那些长期被记录在案和时刻受到“监视”的小行星不同,这颗名为2019 OK的天体,是在飞临地球的前一天才被人们发现的,这着实令天文学家们捏了一把汗。

从美丽尘埃到恐怖灾难定制

其实,自从地球形成开始,这些天外来客就频繁“拜访”地球。早期的陨石撞击,对地球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说促进早期地壳形成。

但后来,地球上演化出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天体撞击就成了影响生物生存的威胁。而同为地表生物的我们,也因此格外关注此问题,尤其是那些破坏力强大的大型陨石和小行星。

那么,什么样的天体碰撞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呢?这由它们的“体型”说了算。

如果掉下来的物质很小,如进入大气层后减速的灰尘颗粒,几乎不经历加热过程。这些细小的灰尘颗粒经常会被平流层的飞机捕捉到。

当掉下来的物质稍微大那么一点,进入大气层后就可能形成美丽的流星,个别情况下还能形成壮观的流星雨。在坠落过程中,大部分的能量转化成了美丽的等离子尾巴。这种级别的天体不会对我们造成巨大伤害。

一旦掉下来的物质大小达到米级,降落时往往产生具有破坏力的冲击波,它们的到来经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刺眼的强光。例如在2002年6月6日的东地中海和2009年10月8日的印度尼西亚,这两次撞击的天体都只有10米左右,但是都释放了不亚于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所幸这两次撞击地点都远离人类居住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尺寸达到几十米的陨石,在降落过程中只有少量能量转化成了等离子体和辐射,大部分能量还是会转化成声音和冲击波。

一旦它降落在人类聚集区,就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比如2013年2月,一颗直径仅20米左右的陨石从天而降,尽管不是结实地撞击地球,只是斜擦过地球时在3万米高空碎裂,就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造成了广泛的地面破坏和大约1500人受伤,大多是被震碎的玻璃划伤。

如果陨石达到了100~500米大小,就会在地球上砸出巨大的陨石坑,释放出大量的溅出物,场面足以遮天蔽日。

如果撞击地球的天体达到了10千米左右,产生的大量喷出物会围绕在地球周围并长期影响地球气候。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就和这种规模的天体撞击有关 。

为什么只提前了一天才发现?

对太阳系里这些熊孩子一样乱跑的小天体,天文学家们早就又担心又害怕,尤其是其中的近地小行星——直径1千米以上且轨道跟地球轨道有交叉的小行星——天文界专门组织了巡天监测任务。承担看守工作的有Pan-STARRS、ATLAS、SONEAR和Catalina等。不久前这惊险的一幕,就是被巴西的SONEAR发现的。

其实11年前也有一次类似经历,2008年10月6日Catalina巡天系统发现了一个直径4米多的小天体要撞击地球,20小时后的10月7日,这颗刚刚被命名为“2008 TC3”的小天体,就在苏丹北部努比亚沙漠上空爆炸,化做耀眼的流星雨。

科学家之所以没能更早地发现“2008 TC3”和“2019 OK”,完全是因为这种直径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天体实在太暗了。如果在夜晚可观测到的话,发现难度还相对低些,可是如果运行轨迹刚巧淹没在太阳光中,那科学家们就算瞪瞎了眼睛也不可能看到。更何况承担大范围巡天任务的都是小口径望远镜,只有专注小范围天区的工作才使用大口径望远镜。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引力扰动影响,小天体很容易受行星或卫星的影响改变轨道,这种轨道改变本质上是混沌系统,不能长期精确预测,只能持续跟踪观察,并根据观察数据不断更新轨道计算结果。

当然,真正世界末日级别的威胁主要还是来自于直径在1千米以上的小行星,比如6500万年前灭绝了恐龙的那颗小行星,据估计直径大约10千米左右。自从近地小行星巡天监测成为一个专门任务以来,已经有近900颗直径1千米以上的小行星被密切监视着。

天体防御:刚起步的人类事业

巨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想要解决这个关系全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也不容易。

例如,我们具体要开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工作,分别对什么样的天体进行防御?如果需要开展类似的研究,可能会面临大量的经费和心血付出。这些潜在的测试和防御系统该由谁来建立和负责?为了进行天体防御,国家之间又该进行怎样的合作?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一颗名为苏梅克-列维九号的彗星碎片与木星相撞。这一直观撞击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天体撞击的防御意识,科学家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展开防御性观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近地天体,即近日点距离小于1.3个天文单位的天体总称。

然而观测和监控近地天体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观测内容主要集中在它们的位置、体积大小、轨道和其他性质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广角红外线探测望远镜的首席研究员艾米·美因茨和她的同事们,专注于利用空间红外相机技术来帮助寻找近地天体。但是在茫茫太空大背景下,近地天体显得又小又远,对不同尺寸的近地天体进行测绘,就像是在黑色的夜空中寻找煤块或打印机墨粉一样。

对不同大小陨石的防御策略有很大不同。小型陨石很难被发现和预测,但是它们不会对地球造成巨大伤害。而那些大尺寸、能够造成巨大破坏的陨石,虽然很容易检测到,但如果真的朝地球飞过来,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

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在近地天体距离地球较远的时候就发现它们,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反应时间。其次,稍小一点的也许可以将其破碎,但是太大的天体,只能寄希望于在物理上“推动”近地天体远离地球撞击轨道。而计算这种推力所需的能量,则要进一步了解近地天体的大小、质量、内部组成和运动方式等其他特性。

在2019年行星防御会议上,科学家们就针对陨石威胁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和“模拟演习”。在其中一项演习中,一颗140~260米级别的小行星正在以19千米/秒的速度飞向地球,一旦发生碰撞将释放出100兆吨~800兆吨TNT当量的能量(相当于7000~450000颗广岛原子弹)。科学家拟定的策略,是联合NASA和其他国际合作单位,在它给地球造成严重破坏之前,使用多个撞击器将其推离撞击轨道。

不过对于此类计划,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地球已经几千万年都没有经历大的天体撞击事件了,如此兴师动众是否有必要?对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主任保罗·乔达斯表达了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我,提出尖锐的难题。如果不对最坏的情况进行研究,那就什么都学不到。”

显然,宇宙天体防御事件难度巨大,现阶段的观测和模拟仍是这项伟大人类事业的初步工作。对于陨石的防御问题,人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世界各国正在为应对困难而积极合作,尽最大努力把“飞来横祸”的灾难降到最低。

文/绿洲(我是科学家公众号)

(绿洲)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