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交友目的参加读书会,真能如愿吗?

作家范福潮曾回忆他父亲向友人借书:“暮桥兄:因家事烦扰,书未读完,先如期璧还,若允弟再读三日,最好。英国上层社交聊天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类似中国古代读书人喜欢引用四书五经,既是社交需要,也是社会阶层“区隔”的必要手段。

抱着交友目的参加读书会,真能如愿吗?

2019-08-05 13: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读书的社交功能

文/邝海炎

发于2019.8.5总第910期《中国新闻周刊》

读书向来有社交功能,钱钟书小说《围城》里有句妙语:“吃饭和借书,都是极其暧昧的两件事,一借一还,一请一去,情份就这么结下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借钱常弄坏关系,借书却多能融洽关系。

作家范福潮曾回忆他父亲向友人借书:“暮桥兄:因家事烦扰,书未读完,先如期璧还,若允弟再读三日,最好。另,前日所还《甲申传信录》,有几处尚有疑惑,能否再借三日?盼复。即问安。”对方回信:“仁兄如面:书遇仁兄如人遇知己,善莫大焉。家中藏书,随兄取用,无须按期归还。明晚七点半,河声戏院有马金凤《穆桂英挂帅》,我已买好甲票两张,王家茶馆等你。请嫂夫人安。”这一来一往,人情款款,好不风雅。

近些年,各地读书会蜂起,我回老家后也凑过趣。某日,书友茶叙,说起有些年轻人尤其单身人士抱着交友目的进读书会。这原本很正常,西方一些青年多才多艺,钢琴绘画音乐玩得溜,很多时候也是社交需要逼出来的。英国上层社交聊天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类似中国古代读书人喜欢引用四书五经,既是社交需要,也是社会阶层“区隔”的必要手段。让我好奇的是,抱着交友目的参加读书会,真能如愿吗?书友告诉我,脱单情况确实不理想。这其实也是生活经验可以预判的:过于抱紧某一目的,反而会错失很多人生真趣。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一段回忆夫妻美好读书生活的文字:“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就是夫妻饭后喝茶,比谁更博闻强记,赢了的人举杯大笑,导致茶水溅在衣服上浪费了,但这开心的过程比先喝了茶还爽。

我们常渴望着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哪天经过千辛万苦要达成时,却可能被一件小意外“截和”了。晋人王徽之独酌时忽忆朋友戴逵,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答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查令十字街84号》女主人公打算跨国去看看自己神往的书店,但前提是自己胆子足够大。“隔着三千英里的安全距离,写了一堆没大没小的信,我大概只会悄悄溜进去又静静踱出来,而不敢告诉他们我是谁。”

用博尔赫斯的说法,无数的时刻有无数的你我,我们以何种方式相遇是很不确定的。对生活目的的偏移和轶出,或许也是人生之美所在。

就以那天晚上茶叙为例,五六个书友天南海北地聊,我觉得很享受。刻意两三个人组局,专门聊读书,反而意思不大,因为一个人说一个人就必须听,吧嗒吧嗒,会很累的。多人茶叙就随意一些,每人不用讲多么多,还可以适当发发呆、走走神,也不会冷场尴尬。《红楼梦》写众人联诗,忽然罚宝玉去妙玉处折梅,一路上冰天雪地,美不胜收,回来大家继续温酒联诗,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这就是最高级的“开小差”。

读书活动也是如此,放下对某个目的的偏执,灵魂才能自由涌流。既然入了读书会,不妨随大流认真读书、真诚交流,或许哪一天另一个人就从你对某本书的见解里感受到你的真诚风趣、思维缜密以及悲悯等情怀。有时,你甚至不用发言,只是认真倾听,也会有宁静如莲花的魅力。那是一种旁逸斜出的美,或许还会有“截和”的惊喜,既悦人,又悦己。那时候,交友就水到渠成了。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2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邝海炎)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