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观豫 | 为了这片土地不再有贫困——河南省开展产业扶贫纪实

这是一片富饶又贫瘠的土地,一方面坐拥中原沃土,一方面也有着大别山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和黄河滩区“三山一滩”的连片贫困地区。一个个分散在村庄的规模养殖厂成了贫困户参与到夏南牛产业发展中的“蜂巢”,将贫困群众紧紧裹进了产业链。

央媒观豫 | 为了这片土地不再有贫困——河南省开展产业扶贫纪实

来源:农民日报 2019-07-22 08: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这是一片富饶又贫瘠的土地,一方面坐拥中原沃土,一方面也有着大别山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和黄河滩区“三山一滩”的连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的河南,在脱贫攻坚的整体作战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特别叮嘱我们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这些叮嘱给我们极大的鼓舞。”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近几年来,全省已经实现577.7万人口脱贫,5514个贫困村出列,在全国的脱贫贡献率超过10%,靠的是让尽可能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片土地正因为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大有可为而变得生机勃勃。”

顶层设计护航 传统产业有了新使命

论发展产业扶贫,河南人有自己的底气。

小麦粉和挂面产量占全国37%,每3包方便面有1包产自河南,每10个饺子汤圆中有7个产自河南,火腿肠占半壁江山,馒头1/4产自河南,北京全聚德烤鸭的大部分白条鸭都来自河南华英农业发展公司,这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坚实的产业基础。

但如何让农业产业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让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生长”出可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劲动力,还需要在制度和规划上进行顶层设计。

一项项制度逐渐丰满,织密了扶贫产业的支撑网。2018年,河南省下发了《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这一计划又先后下发《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技术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三品一标”扶贫专项行动方案》,以此形成的“1+N”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行动规划,从主体培育、技术帮扶、信息服务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共同支撑着河南产业扶贫的发展。

一个个优势产业被重新规划,赋予带贫发展的使命。在优质小麦发展上,构建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在优质花生发展上,抓好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建设;在优质草畜发展上,加强牛源基地建设,扩大粮改饲试点,推进种养结合;在优质林果发展上,着力发展标准化、组织化种植水平。种种要素向优势产业倾斜,深挖传统产业带贫能力的过程,也成了河南优化农业供给侧实现产业内部各要素重新整合的过程。

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王良庄村,几台自走式打药车伸开20米长的“双翼”在麦田里行进。“这家伙一来一回能给4亩地打药,只要3分钟。”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军告诉记者。

今年50岁出头的张永军是照管全村2200亩耕地的“大田管家”。2017年,王良庄村与南阳市文景园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根据协议,贫困群众将土地进行托管开展规模经营,除了有保底的托管分红以外,还能获得增产分红和种粮补贴。

“这地种得和以前不一样。”张永军带记者走进地里,指着宽窄不一的麦垄说,“‘宽窄行’种法,通风透气,大机械进地也不压苗;再看这土,经过深翻,蓬松疏散宜水宜肥。”张永军估算,今年每亩地能打1100斤小麦。

和产量同时提升的,是王良庄村小麦的品质和价格。今年全村的麦地里,一半是强筋小麦,直供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想念面业;另一半是高发酵小麦,已被贵州一家酒企预订。这两种优质小麦每斤比市场价贵0.2元,最高的一批每斤能卖到1.6元。“一亩地的纯收益比过去自己种高了好几百元,加入托管的23户贫困户去年都实现了增收脱贫。”张永军说。

向脚下的土地要效益,将曾经看似“不赚钱”的传统农业产业做优做强,给贫困群众更多的支撑,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起始式”。

截至目前,河南在全省53个贫困县建设41个四优示范县,占全省四优示范县的一半以上。其中,优质小麦示范县8个,优质花生示范县21个,优质蔬菜示范县4个,优质食用菌示范县1个,优质水果示范县4个,优质茶叶示范县3个。仅以“优质弱筋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淮滨县为例,当地通过发展弱筋小麦食品加工业,吸纳全县2327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达2.2万元,可使2160户贫困户实现务工脱贫。

蜂巢式抱团发展 乡亲脱贫有了主心骨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如果降格以求,采取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糊弄脱贫,这种现象是不能容忍的。但同时,抬高扶贫标准、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轻重缓急,最后没有履行承诺,这种现象也必须坚决杜绝。”从全国两会上带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尚朝阳说,“发展扶贫产业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盯住脚下的土地和既有资源,打造让老百姓能参与、看得懂、用得上的扶贫产业。”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一个辖域内均为贫困县的省辖市,信阳市近5年来,为69.9万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其中一大部分的群众脱贫致富,依靠的是全市2586个“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以前腿有伤病,不能干重活儿,只好带着老伴儿外出打零工,还捡过破烂儿。现在我把10亩荒山流转给企业,还在油茶园上班,一年收入2万多元,老伴儿忙季也来帮工。”光山县槐店乡陈洼村67岁的贫困户郑建友告诉记者。

郑建友所说的油茶园由河南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该公司在光山县流转荒山荒地3万余亩,用于种植油茶和发展名优特高效林业。公司常年解决1000余名农民就业,带动周边298户贫困户增收脱贫,茶油加工车间正在兴建,产业链拉长将带动更多群众就业。

“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通过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信阳已形成毛尖茶、优质稻、弱筋麦、华英鸭、固始鸡、山茶油、淮南黑猪、花卉苗木、香菇、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也逐步兴起,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让乡亲们身边的扶贫产业像“蜂巢”一样把大家聚集起来,把乡村的资源禀赋整合起来,是河南产业扶贫的打法。为了实现“村村都有致富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门路”的目标,河南省下了大功夫,打了一套“组合拳”。

科技帮扶,河南省1.2万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走进贫困县成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在全省9536个贫困村设立技术指导员;龙头带动,265家龙头企业在53个贫困县崛起,占全省新崛起龙头企业1/3强;品牌塑造,从贫困地区打造出164个农业品牌,几乎占据了全省农业品牌的半壁江山……

正如驻马店市泌阳县委书记张树营所说,“培育一个能够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不仅需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更需要资金支持、科研攻关、政策倾斜,以及建立能够让贫困群众共享成果的利益联结机制。”

夏南牛作为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2007年在泌阳县横空出世。虽然坐拥体重大、耐粗饲、生长迅速、肉质细嫩等优点,“第一牛品种”却没有卖出“牛价钱”。

缺乏深加工,只卖活体牛,夏南牛虽然成了沁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却只能小打小闹,并没有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2015年开始,泌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夏南牛产业集群发展指挥部,每年拿出3000万元进行夏南牛产业集群开发,下设6个专业工作组,对口帮扶100个夏南牛养殖重点村,在每个村建成1个存栏200头以上的母牛规模养殖场。

一个个分散在村庄的规模养殖厂成了贫困户参与到夏南牛产业发展中的“蜂巢”,将贫困群众紧紧裹进了产业链。

产业链前端,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提供专业青贮饲料,每年75万吨专用玉米有了稳定销路;产业链中端,1600多户贫困户直接参与分散养殖夏南牛项目,人均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养殖奖补。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的两个单体亚洲最大养殖场和年屠宰15万头肉牛屠宰分割线落地泌阳,贫困群众或将小额贷款入股企业分红或直接进入企业就近务工获得就业性收入;产业链后端,夏南牛产业园里正在上演增值“戏码”,一头牛的原血加工成血浆血球蛋白粉可增值6倍,一副牛骨架加工成骨肽产品可增值7-10倍,精深加工后的牛肉高档产品每公斤最高可售200元,夏南牛产业集群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夏南牛产业集群用散落在各个村子的养殖场和加工车间将贫困群众紧紧地联系了起来,强劲的大产业带动分散的小农户,乡亲们就有了主心骨。”张树营说。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发展有了“红色引擎”

在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随着天气转暖,23栋香菇大棚里的菌伞探出了小脑袋。

“去年,我们被列为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获得了150万元的发展资金,这笔钱怎么花,在我们村‘两委’里掀起的争论可不小。”村党支部书记李信远告诉记者。

因为常年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方洼村的集体账户上已经多年不见钱了。“这钱咱可不敢乱花,还是放到一个大企业那里,让村民能吃上利息最保险。”有的村干部这么说。

“给咱用来发展村集体的钱,咱就得想方设法把它用好壮大村集体资产。”李信远顶住了压力,资金到账的当天便连夜到南阳市考察食用菌产业,与村“两委”和村民几次商议后,最终决定了建设10座造价2万元、年收益约1万元的香菇大棚。

2018年底,贫困户李钢远拿到了来自村集体的5600元分红和5000多元种植香菇的务工收入,而方洼村的村集体账户上,收到了这么多年的第一笔收入——4.2万元。

“钱虽然不多,我们村‘两委’一帮大老爷们却都像吃到了糖的孩子。村集体有了收入、贫困户有了分红,村子发展有了干劲儿,连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年轻人都多了起来。”李信远告诉记者。

中原大地上,像方洼村这样,依靠产业发展,从空心村转变为实心村的生动实践越来越多。

平顶山市立足种植、养殖、运输、农家乐等27个产业,在全市建立1256个产业党组织,仅一个鲁山县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就带动了26个村的80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葡萄脱贫致富;信阳市商城县355个行政村均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整合项目资金7000余万元扶持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

对抓党建促脱贫十分有心得的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总结支部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优势:“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有了产业咋上规模?组织协同发力。人心不齐,村委会站了出来;土地流转受阻,村支部分头动员;闯市场需要合力,行业协会建起了党支部;种植需要技术,党支部扛起大梁;产业链一路延伸,党组织一路整合,这样的扶贫产业发展得有靠头、有后劲,让群众愿意跟着走。”

“基层党建正在成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精准扶贫的‘红色引擎’。”申延平告诉记者,“河南各地的探索方式,是借助党群共谋脱贫事业的有效载体,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党的组织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相互转化、互融共建,探索出一条‘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脱贫’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

(张培奇 郭少雅 范亚旭 龙成)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