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印记 | 林州扁担精神纪念馆:扁担精神绽放新光彩

“石板岩供销社社员们的‘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精神,赢得了山区群众的爱戴,被亲切地赞誉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70多年过去了,石板岩供销社已由当年的五间石板房、4种商品,发展到现在的资产总值1600万元、经营商品8000多种。

永恒的印记 | 林州扁担精神纪念馆:扁担精神绽放新光彩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2019-07-16 09: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八百太行天地间,无限好水无限山。炎炎夏日,位于林州境内的太行山成为许多人学习参观的好去处。在游览太行山脉上的挂壁公路时,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在那个落后年代,太行山里几乎与世隔绝的人们怎样与外界联系,将自己的农作物换成生活必需品呢?这个疑问能在扁担精神纪念馆找到答案。

林州市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腹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共有326个自然村,60%的村庄处于山尖崖边,交通极为不便,抬头是悬崖峭壁,举步是羊肠小道。由于崎岖难走,人们把通往各村的道路称为“阎王鼻子”“手扒崖”“鬼门关”。

“当年,马车不能通行,小推车也用不成,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扁担。山里群众想要卖点山货换点生活用品十分困难。”扁担精神纪念馆馆长石建宏介绍,“在林县解放后,为了更好服务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生产发展,经党组织批准,于1946年在石板岩建立起了供销社。这里也是扁担精神的发祥地。”

创业易、守业难。供销社办起来了,如何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创新服务、满足需要,把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是当年供销社面临的问题。为了使这份老百姓共同的家当不断发展壮大,供销社干部职工不计个人得失,冒着风霜雨雪,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为殷实供销社家业默默奉献。

石建宏说,有一次,供销社老主任李林洹在县城开完会,天已经很晚了。县里安排让他第二天一早搭汽车回去,老主任却说:“汽车上多坐一个人,就少运一百多斤货物,俺还是老规矩,爬山挑担。”说着,他拿起扁担到县食品公司去买了5头猪仔,连夜爬过1000多米高的大山,担回供销社。在李林洹的带动下,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出山购货、开会、探亲,来回不空走,总是捎运货物。

供销社的职工不论在经营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做到了勤俭办社、厉行节约。在社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干部职工出差、开会、进货坚持“三大一小”,即坐大公共汽车,睡大通铺,吃大碗饭,把花费数额降到最小。后来大通铺没了,他们选择最便宜的旅馆。曾有一名老职员在进货途中,为了省钱,向旅店租条被子在过道里过夜。

“石板岩供销社社员们的‘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精神,赢得了山区群众的爱戴,被亲切地赞誉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克勤克俭办好供销社》,全国总社、省供销社、安阳地委先后发出了‘向石板岩供销社学习’的号召,从此扁担精神扬名全国。”石建宏说。

石板岩供销社同全国各地的供销社一样,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体所有制带来的辉煌,同样也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然而在曾经的困难时刻,他们把扁担精神与改革开放意识紧密结合,积极兴办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进入市场奔小康,围绕大峡谷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服务业。

70多年过去了,石板岩供销社已由当年的五间石板房、4种商品,发展到现在的资产总值1600万元、经营商品8000多种。

“当年供销社的社员,用扁担架起一座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扁担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供销社社员,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在新时期谱写了富民兴社新篇章。”安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范淑云说。

(石可欣)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