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大禹文化传承保护再上台阶

北川大禹文化传承保护再上台阶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09 13: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8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指导,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19(己亥)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禹王广场隆重举行。

千百年来,大禹遗迹遍布北川,民间一直有祭祀大禹的传统。今天,得益于当地长期对大禹文化的传承保护,大禹不仅成了汶川地震后新北川的一张“金色名片”,也因其广泛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助推了整个北川的发展。

在清代年间,北川举办祭祀典礼得到中央政权的认可。在民国年间,也有当地官员组织修缮牌坊等大禹遗迹。

改革开放以来,祭祀大禹的习俗在北川再度兴起,特别是近年以来,每年但逢大禹诞辰,祭禹群众常常多达数万人。全国各地大禹后裔,包括世代为大禹守陵的浙江姒氏家族,台湾地区夏氏宗亲,以及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的华侨后裔等,每年多达数千人前来北川禹里祭禹、认祖归宗。

大禹文化研究走向繁荣

朱静是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这一机构长设在北川。谈起大禹文化在北川的传承保护历史,朱静如数家珍。

朱静说,大禹遗迹可谓遍布北川全县,特别是在禹里镇一带集中完整地保存有大量大禹文化遗迹,各类遗迹遗存多达30多个,更有大禹、李白、颜真卿所书“禹穴”题刻三处和扬雄“石纽”题刻。此外,县内其他地方遍布有关大禹的牌坊、庙宇。其数量之众,历史之久远、保护之完好,堪称全省之最。

在北川,千百年来有关大禹出生、成长、治水、立国的传说故事家喻户晓,世代相传。像“石纽投胎”“甘泉吞月”“刳儿坪出世”“血石传说”“望崇山盼夫”“跑马坪练武”“誓水柱出征”“金锣岩的传说”“礼拜到禹穴”等,共有50多个。重要的是,这些遗迹与历史典籍传说故事的契合度也很高,在全国范围内也很罕见。

大禹祭祀的习俗在北川也是长久不衰,时至今日,北川已逐渐成为海内外华人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之一。

朱静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禹生北川》一书出版以来,北川大禹文化研究可谓成绩斐然。

比如,1991年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国内外300多位专家齐聚北川,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收获了大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1992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亲笔题写了“大禹故里”;

2007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北川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同年,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成立并设在北川,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设立;

2009年7月,北川“大禹祭祀习俗”、“禹的传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禹的传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6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将北川确立为“大禹祭祀地”;2017年5月,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被国台办设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传承保护面向未来

2018年,前往北川观光的旅客768.44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63.6亿元。这其中,大禹文化在北川的传承保护可谓功不可没。

“5.12”特大地震后,北川异地重建新县城,大量注入大禹文化元素:建有标志性建筑禹王桥、展示大禹文化的禹王广场,城区街道多以“石纽路”“望崇街”“石泉南街”“石泉北街”等大禹文化符号命名。

2018年4月30日,大禹雕像和大禹文化浮雕在禹王广场落成。北川以大禹文化为素材,累计开发文创旅游产品1500余种,年产值3.5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北川不仅退出了贫困县序列,2018年综合实力在全省175个县(市、区)和51个少数民族县中双双晋级升位,连续2年蝉联全省少数民族县“前十强”,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