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为保障修缮顺利进行,2018年8月2日,连江县委成立连江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周应忠任组长,县长郑立敏任第一副组长,副县长陈钦任副组长并负责街区建设全面工作。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2019-04-18 14: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留住文脉 打造城市精神

重金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古建筑,对社会有何益处?

2019年1月29日,陈家大厝作为首个修缮完毕的古建筑,在小年夜的迎新春活动中正式对外开放,活动时间延续到2月18日,约有超过10万名群众进入古厝参观。而在修缮前,即便土生土长的“老连江”也未必知道陈家大厝,更别提其中家族兴衰的历史故事了。

  中山路25号内工人在测量柱头墩接长度。 余杉芳摄

“乡愁无疑是最直接的答案。”魏步云指着一面墙上几排写着“优”字的花型小贴纸说。

据魏步云介绍,陈家大厝对外开放后,一位刚上初中的小朋友在古厝内一面土墙上找到了儿时的记忆。“这是我贴上去的!”小朋友很兴奋,他打娘胎到小学,在古厝内隔出的一间小屋内度过了幼年时光。

还有一位中年妇女也在古厝三进的一间屋子里找到了年轻时的记忆,“就在这里,我生下了我的5个孩子。”

“从精神意义上来说,祖屋古厝是乡愁的承载,是我们寻根问祖的根基所在。”魏步云说,“从学术意义上来说,保护好古建筑,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建设方式、建筑材料选择差异,建筑格局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关系打下基础。”

显然,一座陈家大厝起到了“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的效果。建设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取代简单的“棚改”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社会效益。

  魁龙坊鸟瞰效果图。 连江县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办公室供图

魏步云表示,过去在决策时侧重经济效益层面,对社会效益、文化效益考虑不足。如今,站在更高的经济基础之上,“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更加注重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

陈钦也坦诚,在此前的“棚改”项目中,县里的出发点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但项目推进中认识不到位,没有细致普查“棚改”区域中的古代民居建筑,险些铸成大错。

如今,1座古建筑已经修缮完毕,“三街一坊”82座古建筑都将获得修缮保护,新发现的文物建筑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文物局负责保护。同时,今年10月份,配套的安置小区也将开工建设。

这令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古建筑保护志愿者薛纪天感到欣慰,“我们的努力有了比较好的结果。”

历史古建筑如何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处、相得益彰?在一场场城市改造中,如何保存下来、为历史保留下民族的记忆?

薛纪天表示,历史古建筑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处的方式有很多,连江现在就修得不错。旧城改造,不一定非要大拆大建,可以建设同老建筑风貌协调的低矮建筑。“所谓改造,其实更应该落在‘改造’上,而非一味地拆除。”

连江县“三街一坊”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图。 连江县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办公室供图

据魏步云透露,目前“三街一坊”还处在对古建筑逐栋修缮的阶段,将根据每栋古建筑自身情况制定修缮方案,由于老旧损毁情况不一、修缮难度大,预计将于2020年春节前基本完成魁龙坊16座古建筑单体修缮工作。

此外,“三街一坊”运营方案还在制定中。陈钦认为,一套成熟的运营方案,能让“三街一坊”受到群众欢迎,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成功的关键。

对此,连江县委书记周应忠表示,“我们要将‘三街一坊’建设成有温麻特色、吸引人气的历史文化街区。”他说,未来我们将充分考虑社会效益,要保护弘扬连江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连江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连江的城市精神。

|<<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