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市蜃楼》海报
执导过《看不见的客人》的西班牙导演奥利奥尔·保罗又出新作,电影《海市蜃楼》于3月底在中国上映。观众除了感动于影片中的亲情、爱情,也为其时间交错、重叠的叙事方式所折服。
如果说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是对空间的凝固,那么,电影艺术则与时间密切相关。穿越故事可以说是最为直白的时间游戏,《海市蜃楼》的时间交叠则是其进化版。高明的主创并非以此炫技,而是让时光流转参与故事讲述和主题表达,甚至产生独特的况味与效果。
穿越模式:“老梗”也可花样翻新
说起电影巧妙处理时间的方法,穿越模式最为常见,前几年上映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就属此列,美国知名科幻电影《回到未来》系列,堪称其中经典。在这类作品中,时间被划分为现在与过去两个维度,主人公大多是由现在向过去穿越,带着关于现在的记忆的主人公回到过去,相当于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影片的笑点、泪点、看点就常常围绕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而设置。比如,在《夏洛特烦恼》中,主人公夏洛在梦中穿越回过去,见到了现在已经去世但当时尚且年轻的母亲,“你怎么又抽烟,你咋死的自己不知道啊?”一句台词,既让人发笑,又催人泪下。
国产影片《超时空同居》发展了传统的穿越模式。在该片中,同一个房间的不同房门,分别通向过去(1999年)和现在(2018年),这样的设置使得两位主人公可以来去自由地多次穿越,两个时间维度的故事有了更多互动。
与上述影片中主人公穿梭于两个相对确定的时间维度并在其中长期生活来演绎的故事不同,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男主人公亨利患上了“慢性时间错位症”,发病时会无规律地穿越时空。他在一次穿越中遇到了克莱尔并与她相恋、结婚,可有时又会穿越到克莱尔的童年去。亨利的无规律穿越造成了克莱尔无尽的等待,克莱尔用天长地久的守候陪亨利走完一生。电影用这样的方式展现了爱情对时空阻隔的胜利,实现对美好爱情的赞扬。时间流转在这个意义上协助电影完成主题表达。
时间交错:登峰造极的叙事技艺
穿越模式的电影一般不会给观众理解剧情带来困惑,一来,观众对于这一经典模式已经比较熟悉;二来,穿越故事的时间维度通常是清晰而确定的。
总有些导演不甘于单纯的穿越故事,而是选择在时间的交错重叠上做文章。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许是最热衷于时间游戏的导演之一。2017年,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刻尔克》在中国上映。该片由二战时期真实的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而来,步兵、海军、空军三方面撤退所耗时间是不同的,但诺兰以其高超的叙事技艺,通过三条线索同步推进的方式将陆、海、空三方面情况交叉讲述,三条叙事线索最终交汇在同一个时间节点来达到高潮,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
《敦刻尔克》已经让不少观众感到线索纷繁,其实,在更早上映的《星际穿越》中,诺兰把时间线索处理得更为复杂,这部科幻电影借鉴了物理学上的虫洞理论并加以演化,打造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
正在热映的《海市蜃楼》以守着三口之家的幸福女主人公维拉在各种巧合之下,通过电视机与25年前的一位小男孩尼克进行对话而展开了故事,善良的维拉告诉尼克不要出门,使尼克免于车祸,而历史也从那一刻起改变,深深影响了维拉的生活——爱人成了他人的丈夫,而女儿也因此成了不可能出生的人。《海市蜃楼》对时间的处理很特别,故事主干始终发生在当下,然而这个“当下”是维拉改变了历史之后的“当下”,并且随着剧情发展,维拉不断通过电视机与尼克对话,通过不断改变历史而调整“当下”,影片于是呈现出同一个时间段的不同“版本”,“当下”在电影中交叠。据导演保罗介绍,电影灵感来自他自身的经历,他曾因“将来是否要孩子”的问题与相恋多年的女友产生分歧,最终分手。因此,“如果当时没有这样选择,生活会怎样”就成了保罗时常思考的问题,其艺术化的表达和解决,就是《海市蜃楼》中交叠时间的故事。
叙述顺序:赋予故事以波澜
让时间在电影中流转的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一系列按时间顺序依次发生的事件,既可以按照正常时序讲述,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时间节点作为故事的起点,从而使电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风貌。
从宏观角度来讲,悬疑、探案类影片都是倒叙的,即案情出现,是为“果”;破案、寻“因”的过程,就是梳理还原案发前关键时间节点所发生的事件的过程。显然,这样的叙事方法会加强故事的悬念,甚至使影片带上些许惊悚的意味。
电影中还有一种灵活安排叙事时间的方法——插叙,即在以正常时序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偶尔插入过去发生的事情,电影中各种类型的闪回,都属于插叙,十分常见。比插叙令记者更感兴趣的,是从时间轴的中间开始讲述,故事向前发展,但过去发生的事不断闪现,影响故事发展的进程。
正在上映的获奖影片《地久天长》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驾驭现实题材,故事有着清晰的时间线索,但导演选择从时间线的中间开始讲述,不堪回首的“过去”不断闪现,并在精神与情感上对“现在”施加压力,令“未来”陷于绝望,使主人公夫妇的余生成为漫漫时间中的痛苦煎熬。显然,影片的叙事方式强化了这种悲剧感。(记者 罗 群)
(罗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