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我想给你写封信

禁火扫墓、踏青插柳,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是习俗也是传承。将亲情血缘延宕开来,清明还有更大的意义。”  清明,一个连接过往与当下、逝者与生者的节点,一个凝聚情感与力量、传承精神与信仰的日子,让我们尽情追忆与怀旧,为更美好的明天勇毅前行。

清明,我想给你写封信

来源:光明网 2019-04-05 10: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礼敬先辈,慎终追远,清明于中国人很重要。

禁火扫墓、踏青插柳,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是习俗也是传承。养育之恩铭刻心间,一束花一抔土,寄寓对逝去亲人的感怀。孔子说,“祭如在”。简朴庄严,是对亲人先辈最好的怀念。

将亲情血缘延宕开来,清明还有更大的意义。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们要缅怀亲人,更要告慰先烈,告慰那些为共和国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承平日久,我们对于战争的记忆开始模糊,对来路的痕迹不那么清晰。但清明正是这样一个节点,提醒我们,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他们的信念与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崛起。

一家之祖,一族之先,一地之贤,一国之英烈。由个体而家,由家而族,由族而国,家的概念就上升为家国情怀。人们从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纪念,构成了不同层面的认同与归属。缅怀昨天是为了守护现实、期盼未来,在礼敬怀念中升华情感,在思考感悟中审视生命,在启迪激励中激发希望。

虽然,冥冥重泉哭不闻,但除了祭扫,我们还可以动笔写信。写信的感觉很奇妙,明明是写给收信人看,字字句句却都先说给自己听。给逝者写一封信,看上去毫无用处,却充满意义。

写信,在纸上与先人的一种交流。然后,记忆变得鲜活,变得清晰,变得栩栩如生。就像冯幽若在今年清明节写给父亲、文化学者冯其庸的信中,回忆起父亲在特殊年代蜗居在斗室抄写《石头记》的种种细节:“您研墨时神情专注,旁若无人。左手提起右手袖角,把住右手腕,一转一转慢慢磨,磨到每转一圈刚好在砚台上留下一圈的痕迹,直至研好。”这样的回忆将浓浓的父女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伴随着女儿的每一天:“我感觉您老人家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指导着我做的每一件工作。每每完成一项工作,我都感觉自己离您的内心世界又近了一步。”

写信,也是对逝者的告慰,对生者的激励。来读读唐海琳写给丈夫、因公殉职的好法官邹碧华的信:“去年的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你以‘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的身份荣获改革先锋称号,那天我代你去人民大会堂领取了改革先锋奖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你的名字,镌刻在中国改革的丰碑上。改革开放再起步,我们亦会更加努力。”

清明,一个连接过往与当下、逝者与生者的节点,一个凝聚情感与力量、传承精神与信仰的日子,让我们尽情追忆与怀旧,为更美好的明天勇毅前行。

光明日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5日 04版)

(孙宗鹤)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