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梦想,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

③  在门口犹豫再三,万颖还是没有勇气踏进蔡一清纪念馆。2007年10月19日上午,在315艇全训考核返航途中,时任艇长蔡一清在营救声呐班长陈晓刚时,被大浪吞噬,壮烈牺牲。

你的梦想,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

来源: 解放军报
2019-04-05 05: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你的梦想,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

  ③

在门口犹豫再三,万颖还是没有勇气踏进蔡一清纪念馆。在丈夫蔡一清牺牲的头几年,她几乎每晚都被失眠困扰。如今好不容易平复下来,万颖不敢轻易开启那段悲伤的记忆。

2007年10月19日上午,在315艇全训考核返航途中,时任艇长蔡一清在营救声呐班长陈晓刚时,被大浪吞噬,壮烈牺牲。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万颖和家人正盼望着蔡一清凯旋。他们原本以为蔡一清当晚就能回家。

那天下午,万颖和婆婆在厨房准备晚餐。她的儿子蔡宇晨和公公去公交站台等着接蔡一清回家。

直到深夜,他们都没能等到蔡一清。

“也许是部队又有紧急任务了”“也许正在忙总结”……他们想了无数种可能,唯独没想到蔡一清已经不在人世。

“我都不敢回忆,一想起来眼泪就止不住。”万颖强忍着泪水,扶了下眼镜,“当时婆婆已经哭得站不起来了,但我就是不信,感觉这不是真的……”

直到看到蔡一清的遗体,万颖才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眼泪夺眶而出。

在那之后的岁月,万颖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经历了这么多,我发现自己比想象的更有承受力,但不能算坚强。如果一清还在,我本不用这样硬扛。”她说。

时至今日,万颖从未动摇过对丈夫事业选择的支持,面对丈夫遗像,她曾这样祈愿:“假如天堂也有你钟爱的大海,你就放心地远航吧!”

“亲爱的一清,我一定会勇敢面对一切,选择坚强,好好生活”

—蔡一清的妻子万颖

万颖没想到,在丈夫蔡一清牺牲12年后,自己也会离作战准备这么近。

随着部队体制编制调整,万颖入伍后调入海军某基地。

“我来的是一线作战部队,练兵备战任务重,几乎天天在训练。”万颖告诉记者,前不久,她被正式编入本单位指挥所。对于军事指挥,她还有很多需要学习,这也让她对蔡一清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蔡一清生前有段时间,从潜艇艇员队调入上级机关工作。由于能力强、表现佳,他还立了三等功,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过了两三年,蔡一清就开始跟家人商量,准备离开机关,回到潜艇上去。

“他一旦下定决心,谁也拦不住他!”万颖知道,蔡一清喜欢潜艇,做梦都想当一名潜艇艇长。

可就在蔡一清到潜艇任职不久,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出事了。

那一阵,电视里关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报道铺天盖地。

蔡一清的母亲慌了,当即拨通了他的电话:“我就你一个儿子,你能不能不去冒那个险?”

一向支持他的万颖也劝他:“一清,你是研究生,回地方找个工作没有问题,咱转业过平安日子不行吗?”

蔡一清并非不知道在潜艇上工作的风险。在他的学习笔记里,记录着两起潜艇事故:1956年,美国“长尾鲨”号潜艇在进行新战法演练时,129名官兵葬身海底;另一起,就是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全艇官兵无一生还。

即便如此,蔡一清丝毫没有动摇。面对家人的规劝,他安慰说:“潜艇事故比汽车出交通事故的概率还低,放心吧。”

蔡一清对潜艇的痴迷,以及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一度成了万颖心中的谜。

“那时我还没入伍,也不太理解,日子这么太平,他这么拼命地带着战友搞训练,到底是为了什么?”万颖说,直到她自己也加入一线作战部队,了解到国内外的安全形势,才逐渐理解“国不可一日无防,军不可一日无备”的含义,也真正理解了丈夫生前的选择。

随着对丈夫的理解不断加深,万颖记忆中的很多点滴往事,都变得意味深长。

那年,蔡一清要带领315艇赴某海域执行任务。在出发前夜,他从家里拨通了姐姐的电话,一开口就说了句“自古忠孝难两全”。随后,蔡一清嘱咐姐姐:“万一我没回来,你要替我尽孝,帮我照顾家人。”

如今想起来,万颖意识到,在那个静谧的夜晚,蔡一清通话时那平静的语气背后,承载的是千钧重的分量。

“那时候他压力很大。每次出海,他都说,‘那么多人的命都在我手里,我一定要把大家安全地带出去,安全地带回来’。”在万颖的记忆里,那段时间蔡一清“老”得很快,“当艇长前,他还是一头黑发。上艇才一年多,他的头发就已花白。”

蔡一清信守了他的诺言。每次出海,他都带着战友们顺利地完成任务,又安全地返回。在最后战友遇险的时候,他甚至以命相搏,试图挽救战友的生命。然而,他自己没能在执行最后一次任务中安全返航。

在蔡一清的心里,一头是他的潜艇、战友,以及他立志征战的大洋,另一头是他时刻牵挂的家人。牺牲前,他的艇长舱内,常年挂着各海域的海图,床头摆放着全家福。家与国的牵挂,都汇聚在这个小小的舱室内。

“一清,你是我今生的骄傲。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你的妻子。”蔡一清牺牲后,万颖含泪写了一段向他倾诉的文字。

在那段文字中,她动情地写道:“以前我是公公婆婆的儿媳,现在,我就是他们的女儿。我会尽力操持好我们的家,照顾好老人,抚养好儿子!亲爱的一清,我一定会勇敢面对一切,选择坚强,好好生活!”

那是她对蔡一清的承诺,她也一直信守至今。

“我看见你了,看见你依旧手持利剑,挺立在深海大洋”

—蔡一清的儿子蔡宇晨

采访中,万颖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他们的儿子蔡宇晨的照片:“现在儿子已经是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可帅了!”

儿子的健康成长,是蔡一清生前最大的牵挂,也是万颖最感欣慰的事。

蔡一清牺牲时,蔡宇晨只有4岁。万颖一开始不忍心告诉儿子真相。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万颖紧紧地搂着儿子,教蔡宇晨对父亲说告别的话:“爸爸,你太累了,你休息吧,我听话!”

可小宇晨不太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他隔着玻璃罩,对着父亲蔡一清的遗体说:“爸爸,你别睡了,起来吧,我们回家。”

儿子稚嫩的话语瞬间击中了万颖的心,她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

那段时间,为了让儿子明白父亲牺牲这件事,万颖颇费思量:“你没办法骗孩子。你如果说‘爸爸只是去出差了’,那他总有回来的时候吧!可他回不来了,孩子迟早要面对这个事实。”

万颖最终选择了让孩子直面真相。4岁的蔡宇晨已经会识字读书。无论是电视中播放的蔡一清烈士专题片,还是报纸上刊载的蔡一清烈士人物报道,万颖都带着儿子一起看。

渐渐地,年幼的蔡宇晨似乎明白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有段时间,他经常翻来覆去地看同一本书。那本《铁血艇长》记录了蔡一清的生平事迹。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万颖发现儿子再也没有在家里主动讲过“爸爸”这两个字。

“这对孩子来说太残酷了。我也不是很懂儿子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不提爸爸,可能是在有意回避,也可能是怕勾起家里其他人的伤心记忆。”万颖说。

1 2 下一页   >>|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