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经历篇
库尔班·尼亚孜:只为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小村庄
16年前,他倾其所有积蓄在自己的家乡乌什县前进镇建了一所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小学;办学初期困难重重,质疑声、责骂声及各种阻扰事件从未停止,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从众人责骂到万人青睐……
他就是乌什县前进镇国语小学的创建者库尔班 ·尼亚孜。16年的时间里,这所学校从无到有,他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这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会继续努力,让更多孩子享受到高质量、公平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库尔班 ·尼亚孜说。
拿全部积蓄在镇上办学
库尔班·尼亚孜从小出生在乌什县前进镇,后来父亲把家搬到了英阿瓦提乡英阿瓦提村的托什干河边上,河对岸是兵团一师四团,因为这个地方汉族兄弟姐妹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库尔班·尼亚孜的一生命运。
“我没有到四团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木匠,然而在四团看了不一样的饮食,不一样的服饰,不一样的交通工具等等之后,我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外面还有不一样的世界!”库尔班·尼亚孜说。
通过和汉族小伙伴的学习玩耍,库尔班·尼亚孜改变了最初的梦想,成为前进镇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当了十三年的老师。“我一直觉得我的国家通用语言说得不标准,字也写得不规范,愧对我的学生们。1999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办理了停薪留职,开始下海经商。因为会国家通用语言,我很快就赚了金银满钵。”库尔班·尼亚孜说,他原本可以挣更多的钱,可是他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得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
就在他纠结该做什么好时,三名背着书包的学生给了他很大启发。那天,在去县城的班车上,看到三名背书包的学生便好奇地问:“你们这是到哪里去?”“我们去学校。”“乡上就有学校啊!”让他诧异的是,三名孩子声音提高了几分贝说:“我们去乌什县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校。”
看着孩子们骄傲自豪的神情,库尔班·尼亚孜如醍醐灌顶般,当即决定在乡里办一所学校,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
“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库尔班说,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拿着这把“钥匙”,可以让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远。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拿定主义后,库尔班·尼亚孜当即找到时任前进镇的镇长张杰,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得到张杰的鼎力支持,并无偿地划拨给库尔班·尼亚孜12亩土地支持他办学。库尔班·尼亚孜投资60余万元兴建前进镇国语小学。
学校建好后,库尔班·尼亚孜通用朋友介绍,找到了当过代课老师、正在家带孩子的李红。李红被他的设想和渴盼的眼神里所感动,把自己的2岁的孩子交给了公婆和丈夫,成为他自建校以来一直跟随他的铁粉搭档。
前进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镇里为什么无偿划拨土地给他办学校,库尔班·尼牙孜办学是假,划地挣钱是真?”“库尔班有钱没处花了?办什么办“国语学校”,他是别有用心。”一时间,关于库尔班·尼牙孜办学的谣言四起,大家没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
除了李红,库尔班·尼亚孜又招了其他两名老师。为了招生,他带着老师们深入农户家中做宣传,通过耐心细致地劝说,采取先上学后缴费,对贫困户、特困户的孩子实行半价、免费等优惠政策,最终总算有80多名学生报名入学。
上课第一天,村里的家长都在学校外边隔着栅栏看,不到两分钟教室里就“炸锅”了,因为孩子们和老师无法语言沟通,一个孩子哭了,传染全班孩子都开始哭,有的孩子从门口跑出来,有的从窗户爬出来,不到五分钟,所有的孩子走光了。第二天,库尔班又挨家挨户走访,说好话把孩子请回来。从喝水、吃饭、刷牙等最基本的生活用语,通过动作加情景教育及奖励学生自己开口说、快板游戏等方式,很快让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生活用语,同时投入大量资金,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彩电、VCD等设备,教学课程慢慢步入正轨。
苦尽甘来后一座难求
“老师的不断流失、刚挂好的学校牌子被人拆了,厨房被人点火烧了……”尽管阻碍重重,但库尔班·尼牙孜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坚信,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
2010年6月28日,对于库尔班·尼牙孜而言是极为煎熬的一个天,因为这一天是国语小学第一届小升初毕业生成绩揭晓之日。6月28日,全校师生整整在电脑前守了一天一夜,一会儿关了网页,一会儿又打开。当时他就想,如果失败了就真的没脸再见家乡父老,干脆到内地隐姓埋名再也不回来了。
6月29日早晨八点,内初班的分数线出来了,农村户口170分,城市户口225分。他让老师先从他们心中认为考不过的学生哈力·木拉提查起,227分的成绩让他泪流满面,38个孩子竟然32个学生考入新疆内地初中班。从那以后,招生火爆的场面几乎年年上演,学生从招不满到坐不下,从拉不来到赶不走,从家长的一片责骂到大家的广泛认同。一名曾经阻碍他办学的宗教人士在2013年为了自己的孙子上学,曾当着上千学生家长的面给库尔班·尼牙孜下跪说:“库尔班校长,我错了,以前我不该那样对你,请你原谅我的无知吧!”
2016年,该校首批毕业的学生参加高考喜报连连,不仅有考入上海、天津等地的重点高校,还有学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据统计,自学校成立16年来,该校共毕业九届学生,486名学生考取新疆区内初中班,录取率达到87%。
“乌什县委、县政府两次无偿划拨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土地,县教育局选派4名公办教师支教;自治区教育厅拨付项目资金1647.12万元人民币,建设了新校区;阿克苏地区配套资金修建新区,购置床铺、被褥、灶具、餐具等;学校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范畴,在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的“两免一补”;享受与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同等待遇的义务教育经费、取暖费、营养餐补助资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不仅走出乌什县、走出阿克苏、走出新疆,直接走到首都北京,我的梦想圆满了。”库尔班·尼牙孜欣慰地说。
“所谓万事开头难,我也是在摸索中前行,为了这把学校办成功,顾不上家的我在知道妻子怀胎四月后,气急败坏地和妻子吵了一架,妻子又气又怕,含泪水将孩子引产。后面,学校办成功了,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再想要也要不上了。”库尔班·尼亚孜说,虽然他为此觉得对不起妻子,但他们又因为办学而拥有了更多的孩子。(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