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4值得期待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1-02 09:33:59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4值得期待

  期待孩子心灵更美体质更健

六年后、九年后将给我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每位家长在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时,心中最自然不过的疑问。

我们的孩子能否在熟练地使用计算机、IPAD,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的同时,依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母语与汉字保持着真诚的敬畏和喜爱?我们的孩子在具有坚强自立品格的同时,能否心中依然有着对弱者的同情、对他人的关照?我们的孩子在学会了独善其身的同时,是否还同时懂得兼济天下?

许多年前,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很简单,只是希望孩子能走出深山,接受教育,只是希望孩子能有书读,有文化。但是今天,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的发展、观念的提升,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似乎有了更多的期许,而随着社会意识文化的多元,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文化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似乎也有了更多的担忧。

培养一个体质健康、心灵健康的孩子,培养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孩子,2014,公众在期待。

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否具有生动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与丰富的创造力?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教师 王殿斌

期待实现“起点上的公平”

教育的公平,是起点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

需要正视的是,当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均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于是,这样的情形依然可见:当大城市的孩子已经熟练地在互联网上寻找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时,山里的孩子还在为能上一节计算机课而感到新鲜兴奋;当优质资源集中校的孩子习惯了与“特级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孩子却只能通过光盘感受名师的风采;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出国游学、学习各种才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在为下一学期的学费节衣缩食;由于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择校”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促进教育公平,就要让公平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每一个孩子不掉队”。因此,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重视和投入,以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便成为家家户户、尤其是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人民群众的期盼。

2014,实现“起点上的公平”,公众在期待。

促进教育公平,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

——网友 “人到中年”

期待终身学习渠道更加畅通

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学习梦:

在大学期间,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学习两个专业、三个专业,甚至更多的专业。完成学业的时间并不那么僵化与刻板,可以因每个人的能力和生活节奏而不同。在课程选择时,可以打破专业、院校的界限,选择任何一位喜欢的老师的课程。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果还有知识再提升的需要,无论是英语、计算机,还是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谈判能力,都有专业的学习软件帮助自己查找不足、训练提升。

学习可以在单位进行,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旅途中随时随地完成。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习的成果可以积累为学分,储存在“学分银行”,日后如果再进行学历教育,之前积累的学分还可用抵日后学历教育的学分。

通过这样的学习体系,我们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贯通,学习不再是一个特定人生阶段的特定任务,而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我们的学习会变得更加从容和因兴趣而出发,不会如今日这般具有强烈的功利心与目的性。我们的学习会变成一种内心的自我需要,因人而异、个性十足,学习也会变成一件更为快乐的事。

这就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完全意义的“学分制”。

3年前,教育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上海财经大学教师 赵 亮

期待家长不再为“择校”所累

这样的话,我们时常听说。

“其实,在我生孩子之前挺理智的,也曾下定决心,一定不能成为择校大军中的一员。可等真有了孩子,孩子又到了入学的年龄,却不知为何无法淡定了,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到择校的洪流中,从择幼儿园到择小学到择初中,从择学校到择班级到择老师。”

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与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现实矛盾,让择校成为许多家长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尽管教育部门一再表示要给“择校热”降温,但是面对教育资源的强弱不均、优劣不均,家长们总是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上一所“更好一点”的学校。“谁肯把孩子的未来交给一个自己信任不过的学校呢?”

是的,在教育资源尚不够均衡的今天,“择校”是学生和家长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而给“择校热”降温,就必须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下力气、做文章。

令人欣喜的是,在2013年,我们看到不少地区在探索教育资源优质校带动教育资源薄弱校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一些地区出台了好政策,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一些地区通过职称、待遇等政策将金凤凰吸引到教育欠发达学校。一些地区还探索将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办成特色鲜明的优质校。而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更让我们对2014年不再为“择校”所累充满希望。

等到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均衡的那一天,家长自然会恢复理性,不会再盲目选择所谓的“好学校”,而是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离家近的学校。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沛城镇金沟村读者 郭元鹏

期待高考告别“不可承受之重”

2014年,公众对教育的期待中,最为迫切的,当属对于高考的关注。如何让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如何让高考进一步兼顾效率与公平,如何让高考不再成为孩子一生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是千家万户的共同期待。

高考改革备受关注,不仅因为高考为社会公平有序流动提供了可能,还因为高考改革关涉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

2013年,与高考改革有关的利好消息不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以及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万众瞩目的“异地高考”政策各省方案陆续出台,2013年高考中,部分省份和地区已经有了首批受益者。同时,2013年还将2012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让身处贫困地区的考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心仪的高等学府。

2014年,关于高考,公众还有着沉甸甸的期待。期待人才选拔的方式更加高效、科学,期待人才评价的制度更为理性、多元,也期待着考试选拔制度能更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平……

这些年,有关高考方案的调整一直在进行,但都还停留在局部的“修修补补”。鉴于高考在整个教育链条中的独特位置,高考改革显然需要一套更为关照全局、触及根本的总体设计。

——网友 “插上梦想的翅膀”

期待职业院校更具吸引力

提及职业教育,你最想说的是“爱你在心口难开”,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尽管1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6年95%以上,高职就业率达到87%以上,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依然停留在老观念上。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强调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传递出了职业教育要变得更潮、更具吸引力的信息。

应该说,今天,职业教育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在我国高技能型人才不足的背景下,在“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营造下,职业教育有理由迈出大步。2014年,我们充满信心。

一个认识误区困扰了职业教育领域很多年——“职业教育只是教育界的事”,甚至只是职业教育领域内部的事。事实上,应该从“面向人人”、“面向全体社会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真的可以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臧力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