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多礼重情意轻 经济负担 精神污染?

作者:吴礼建 来源:北京晨报
2013-03-06 08:29:24

建议

请给感情一些空间

我们生活的社会最重要的,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想维护好这种关系,不仅需要物质,而且需要感情。但现在人们在交往中过分依赖金钱,却十分吝惜自己感情的付出。

对此,笔者就有很深的体会。岁末年终,总会接到一些陌生的电话,简单通话后得知是曾经的同学,基本属于没有联系的那种,称其即将要结婚,邀请我届时过去喝喜酒。每每这个时候,都是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惨惨戚戚。因为喝喜酒总少不了一份礼金,而类似的事情多如牛毛。如此一来,人情消费就成了一种负担。

每逢过年过节以及其他好日子,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过节送礼,添丁送礼,生日送礼,看病送礼,职场送礼,婚嫁送礼,就连殡丧也要送礼。这么多的“人情债”,难怪人们会感到负担与无奈。

其实,人情消费中应该有更多的感情付出。通过金钱来维持的关系,毕竟是表面文章,经不起任何东西的考验。靠金钱来套取利益,虽然有时能取得一时之效,但也需要人们在钻营中失去应有的锐气与激情,更何况这样的人情消费还有行贿受贿的潜在风险。与此相比,建立在感情之上的人际关系就显得稳固得多,真实得多。

与其在物质的来往中被人情关系拖累得身心俱惫,不如拨开人情消费的乌云,在人情关系中给感情的投入多一些空间。 谢松波

独善其身谈何容易

半数以上国人颇感人情消费负担畸重,与其说这是一种社会风气,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以笔者自身为例,2012年人情来往可谓贯穿始终,朋友孩子做满月、领导孩子升学、同学同事结婚……累积下来,一年送礼不下20次。怎一个“累”字了得!——这种“累”一方面体现在酒桌上的觥筹交错之累,另一方面体现在经济负担之累。尤其是很多地方有一种不良风气,这次别人送你200元,下次你就得送别人300元抑或更多。如此累计下去,自然是送礼一个比一个重。

当然,与一做生意的朋友相比,笔者已然“很轻松”。去年年底,这位朋友几乎都是在送礼中度过——不是在送礼的路上就是在家里动脑筋要给各类VIP送礼。首先要将VIP们分分类,根据平日里观察到的对方喜好,列出礼物的不同种类。有的人喜好吃,就得送土特产;有的人喜好文艺,就得估摸着送书法、瓷器;有的人比较新潮,那就送iPhone、iPad;有的人喜欢保养健身,那就得送健身卡、美容卡。除此,还得琢磨好送礼的形式,是当面送还是通过秘书送,是在饭局上送还是私下上门送……

也许有人奇怪,对眼下这种“礼尚往来”之风反感者不在少数,但为何很多都是无奈而为?例如这份调查就显示,超过六成人表示“反感,但又不得不跟随大流。”其实,个中原因并不复杂。正如《诗经》所云,深则厉,浅则揭。涉浅水尚可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无济于事,当整个社会都风行这样一种送礼习气,作为人情社会中的一员,想做到“独善其身”,又谈何容易?也正因如此,消弭国人人情消费负担,远非少数“缺乏人情味”的社会成员所能实现的,而需要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理性人情来往氛围,以扭转人情来往的过度物质化。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上行下效”的道理无不提示我们,要扭转社会送礼之风,首先还得从管好党风政风做起。 邓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