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将生命与人艺紧紧相连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1-22 09:24:51

追忆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将生命与人艺紧紧相连

于是之在《茶馆》中扮演王利发。资料照片

追忆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将生命与人艺紧紧相连

1979年《茶馆》在人艺重新公演,王利发(中立者)由于是之扮演。 新华社发

追忆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将生命与人艺紧紧相连

年轻时候的于是之。资料照片

塑造过众多舞台艺术形象的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1月20日在京踏雪西去,享年86岁。

虽然告别舞台十多年,但于是之塑造的《龙须沟》中的程疯子、《骆驼祥子》中的老马、《茶馆》中的王利发、《丹心谱》中的丁大夫等角色,仍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丰富了中国话剧的人物画廊,是中国话剧艺术殿堂的一块重要基石。他是一个演员,更是一座丰碑。

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演员

于是之生前不愿人们称他为表演艺术家,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演员。但与之合作过的著名演员朱琳说,于是之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型的演员。

因为于是之酷爱读书。他曾说,“我尊重有书生气的学者型的同行们,在他们面前我自惭形秽,学习之心油然而生。我最害怕演员无知,更害怕把无知当作有趣者。我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浅薄而能自知浅薄的小学生,这样便能促进我不断地有些长进。”

1950年,老北京人艺排老舍先生的新戏《龙须沟》,于是之演主角程疯子。导演焦菊隐让演员体验生活,并要写创作笔记。于是之虽然熟悉老北京下层平民的生活,但仍认真地去体验生活,到天桥去学曲艺,唱单弦,并写下了6000字的创作笔记《程疯子传》。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回忆说,老舍本来把程疯子写成一个破落的大户人家子弟。但于是之觉得这不太够,他把程疯子写成一个从玩票开始到以唱戏为生的艺人,之后因为生活的境遇变疯。老舍后来也接受了这种修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程疯子的模样。这出戏可以说奠定了北京人艺的基础,也奠定了于是之的基础。

另一次是对《茶馆》结尾的修改。老舍先生原来写的是,有个革命者在茶馆里,借着说书宣讲革命,被国民党搜捕,王利发为了保护革命者,自己饮弹身亡。有一次开会讨论剧本的时候,于是之提议说结尾可以写成“三个老人话沧桑”的一场戏。老舍当时没说什么,但一周后,老舍就把剧本按照于是之的意见改了,即三个老人话完沧桑撒纸钱。现在这一段已经成为《茶馆》里最出彩的一段。

让著名评论家田本相最欣赏的,则是《骆驼祥子》里的老马,他认为那比《茶馆》还要精彩。“就一点儿戏,十几分钟,但是他把一个老车夫刻画得非常生动和深刻。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来自生活。角色的基调掌握得高度准确,因此高度成功。”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告别演出,首都剧场上演经典剧目《茶馆》。那时的于是之已知道自己有忘词的现象。

“他看着我的脸,却怎么也叫不出常四爷的名字来。”在《茶馆》中出演常四爷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看着舞台上着急流汗,却老忘词的一生好友,内心哭泣不止,“我不能在台上哭,我只能帮着他把话接过来。”《茶馆》的谢幕演出,全场观众鼓掌起立,大家喊出了“是之,别走”的心声。对于自己的这场谢幕演出,于是之随后曾撰文写道:“观众太宽容了,太宽容了,我自感万分羞愧。”

著名导演徐晓钟说,于是之在舞台上塑造了29个人物形象,演了8部电影。他是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亲历者,也是焦菊隐先生创立的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实践者,他极富魅力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人物个性,他的修养、学识、气节,都把话剧演员的文化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著名评论家童道明介绍说,2006年香港话剧团到北京首都剧场演出话剧《倾城之恋》,那位艺术总监很激动地说:“我们能来首都剧场演出,觉得很荣幸。因为这个舞台上,伟大的演员于是之曾在这里献艺。”童道明说:“这个话让我觉得很感动。我从心底里觉得,能担得起‘伟大的’三个字的,就是于是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