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养如何变抢着养 专家倡立法保障精神病人福利]
[历经27年终获通过 《精神卫生法》终结“被精神病”]" />

精神病人频频行凶 谁来管理公共安全“非定时炸弹”?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12-19 14:33:19

“病能有医,疯能有控”是一种公共责任

医院之外,社区、公安等能否肩负起管理之责?

“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比有些国家的总人口还多,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住院,有些完全可以通过社区进行接治、管理。”唐宏宇表示,“而且,对精神病患的干预是一个持续过程,不能‘一入院就稳定、一出院就放羊’。长期随访、跟踪、管理机制,只有社会力量能做到。”

有关数据显示,精神病患中,有80%需要终身康复治疗。而由于缺乏持续性和前瞻性,往往出院后又出现伤害行为,“而且比第一次还要重,直到不可收拾”。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监管仅靠亲属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将这一群体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投资的视野,真正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重性精神病人实现‘病能有医,疯能有控’。”多位专家呼吁。

在王绍礼眼中,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患者发病时,第一时间到专门医院接受规范治疗;待两三个月病情稳定后,一步步转到康复医院;最终,转到社区去。“这里,每个环节都应该是‘无缝交接’的,确保病患的信息在各家机构间顺利传递,并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管控。”

为此,卫生部在2006年,就已牵头启动了“医院社区一体化”试点。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弘介绍,截至2011年4月,这一针对重性精神病患而确立的管理模式,已覆盖了全国160个市(州)、674个区县、3.3亿人口。为28万例重性精神病患登记、建档,肇事率也从最初的4.8%,下降到第5年的0.5%;肇祸率从1.5%下降到零。

“对精神病患的管理最终是要回到社区,以社区管理为中心,这是趋势。”唐宏宇认为。

各省区市也在做类似尝试。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看到,江西、福建、湖南、吉林、浙江等省,均在走各部门“协同作战”之路。以江西为例,今年财政拨出660万专项资金,用于重性精神病患的收治管理工作。其公安机关通过分户走访、摸底,“排查”此类人群,并进行信息采集、风险评估、落实监护责任等工作;卫生部门负责肇事肇祸精神病患的监测,督促医院做好鉴定、收治和管控工作;民政部门负责流落社会的精神病人的救助及送返原籍……

在一些省区市,还为贫困重症病患设立了“住院救助基金”。

“整个协作网正在建设,但还没有建成。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社区之间没有很好地衔接,双向转诊通道还没有完全理顺。”这是王绍礼概括的当前“弊病”。

他认为,医院为这类病患建立信息库后,即使其出院回家,“社区管理者也能第一时间接到信息,迅速去跟踪随访”。但由于社区力量跟不上,财力投入有限,“目前,即使在北京,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把病人信息通知到当地精神卫生防控部门去,能不能‘落地’不敢说。”

李玫瑾还强调,干预不应止于重性精神病患,抑郁、焦躁等一般心理疾病也应被纳入。

有心理医生曾提示:“如果社区都能建立一个心理干预机构,如果案发前,当事人或邻居能有渠道给社区专业人员打个求助电话,也许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

李玫瑾认为:“精神出现异常的人,最先发现的应是他的家人,如果家庭失去功能,邻居及社区人士往往能够发现,他们要及时送病患去医院或报警。如果医院在接诊每一个病人后能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公安机关在处理每一疑有精神问题的嫌疑人案件时,能够及时与医院进行联系沟通,就能建立家庭、社区、公安、医院协作机制。”

(记者 王梦婕 实习生 陈霏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