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回归保障本质 守住质量底线莫成“福利”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2-10-15 09:08:14

守住底线:责任追究保质量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有的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使用功能。甚至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为此,各地普遍出台了以质量控制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房建设指导文件,并成立相关机构。如上海市实行保障房质量平行检测制度,河南省出台《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控制手册》等规范性文件,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地市专门成立了保障房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在做好制度保障的同时,各地也在加强监督检查,创新确保工程质量的方法。黑龙江省严格规范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检查各环节,同时,明确保障房规划设计标准,开展最优最差设计、开发、施工、监理企业评选,并对安全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及时叫停整改。江苏省则严格审定保障房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全面落实分户验收制度。浙江省也探索推行住户代表与质量监督和住宅工程质量回访制度,并制定了保障房工程“创优夺杯”规范,要求企业以优质工程为目标,努力提升保障房项目品质。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北京多个在建保障房项目采访时,不少项目负责人表示,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特别重视,要求也特别高“其实,我们对保障房的现场施工投入比一般商品房还要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通过严把建材质量关、对工人技术交底、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检查、隐蔽工程100%验收、主体结构到部件全部“样板先行”等手段,严把工程质量。

今年以来,住建部对全国各地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进行了监督执法检查,共抽查了180个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检查重点为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各方责任主体及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等执业人员的质量行为情况。

机制重建“阳光”分配促公平

在去年实现新开工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基础上,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这也意味着,今明两年,将有大量保障房进入分配环节。而从各地实践看,目前对保障房分配的有效监管,已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有的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一些地方,当地政府开始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把好“分配关”。如上海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并将其与人保、税务、公积金、公安、住房以及多家商业银行建立“电子比对专线”。黑龙江省则坚持实行保障计划、分配房源、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四公开。

而从保障房分配制度发展来看,北京经历的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各地逐渐完善的一个缩影:第一阶段,2007年之前,负责对保障房申请家庭申报材料审核的只有市级一个窗口,且工作量大,审核基本上依赖于个人的诚信申报,易存较大漏洞。第二阶段,是2007年到2009年,随着保障房建设数量的递增,北京市保障房分配制度进入探索阶段。第三阶段,自2010年4月始,制度逐渐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