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和孔子75代孙矛盾溯源:谁侵权尚待认定

来源:法制日报
2010-06-11 16:31:15

四年矛盾溯源

6月3日,孔健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虽然律师函来得突然,但与于丹过去的合作并非毫无问题。

潜在隐患可能要从多年前的一本书,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中日文对照)》说起。

2007年当孔健第一次遇到于丹,她已经因为在大众传媒上讲《论语》而闻名天下。“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元元牵线介绍我们认识,说于丹很有影响力,可以推动孔学的发展普及,我和于丹第一次认识就是奔着将来的合作去的。”孔健说。

2007年5月,2008年1月,于丹两次访日,是孔健牵线,受日本八个团体之邀,包括出版社、聚龙新闻社、幸福科学协会、幸福科学出版社、日中经济新闻社和讲谈社在内,推广儒学和论语,在日本从南到北走了一圈。“第一次在东京我们聊得非常好,计划了十本书的出版计划。书的名字都一起商量”。

这10本书中间,就有两人最初打算一起合作的《论语》(中日对照版)。“她解读中文,我翻译日文,之前设想的合作就是这样开始的。”

中华书局方面认为于丹不能完全代表中文版的论语水平,拒绝了孔健的提议,选择了杨伯峻作为中文部分的作者。最终署名没有于丹。“她对此很不满。”

为了核实孔健上述说法,《法治周末》记者致电中华书局当年负责该书的责任编辑张继海。

张继海表示,2008年春天,孔健通过国内代理,辗转和中华书局的版权处代理联系上,落实到编辑部就是作出这本书。“当时孔健确实提了一下要和于丹一起署名。”

但是,由于全书都是孔健做的日文翻译,于丹一个字也没有写。“尽管于丹比较火,署名后书可能卖得更好,但是著作权法规定,两个人共同创作才可以一起署名。领导不想靠名人炒作,认为还是应该署上第一作者的名字。”

事后,孔健未对于丹说明该情况,他对此的解释是:“我很了解她的性格,不想伤她的自尊心,和中华书局的合作还是她牵线的。”而中华书局方面则表示,事后,于丹一直没有就署名的事情联系过中华书局。

第一次合作没有成功,但不妨碍二人进行第二次合作,这就是《论语力》。

新世界出版社负责人回应《法治周末》记者:《论语力》是新闻纪实题材,收集了于孔二人在日本演讲的情况,还录有光盘。“记录影像中二位关系非常好,一场讲座都是前后开讲。”

“于丹还亲笔题下了扉页文字。”孔健说,“后来《于丹的天空》卖得非常好,名字也是我们商量着取的,最初她提议她写散文,我做对话,配上图片,效果一定非常棒。”

对此,于丹的说法却截然相反,她曾公开表达了愤慨,“我从来没有同意(与孔健合作),严词抗议多次无效”。

孔健则表示,于丹的演讲稿和照片,均有合法的国际版权授权,还有签字和录音作证。自己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在日本成立的日中国际版权交流中心的代表,并未做违法的事情。倒是于丹,发律师函前,没有通知日中版权交流中心,也没有通知他本人,就直接让新华书店把图书下架了。“这才是不合规矩。”

孔健表示,自己还出过包括中华书局的《论语(中日文对照)》在内的3本书,(另外两本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阳光下的孔子》和青岛出版社的《于丹教我学论语》)于丹之所以在律师函中没有提出要求下架,因为“这几本书与她利益相关,前两个出版社出她的书,青岛出版社请她去演讲”。

“我与于丹家人的关系也很好,常去拜访,于丹发律师函后,她母亲还私下和我的秘书联系过。”孔健说,“我对于丹非常欣赏,直到现在,她对普及儒学和论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也曾帮了我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