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推荐

作者:郑荣健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1-10 04:23:00

歌剧《长征》(国家大剧院)

史诗气派

郑荣健

《长征》带有全景式意味的架构,把重要的情节如告别瑞金、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等,化为群像塑造的行进场景,又具体化到彭政委、洪医生等人物形象,结构逻辑清晰,舞台呈现既有气势又接地气。特别是告别和盼归的情感线索,使之成为“我们的长征”,不无举重若轻之态。

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西方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可圈可点。除了贯穿全剧的《三月桃花心中开》,其他唱段也旋律优美,且形式丰富,从男女声独唱、二重唱到混声合唱,调性清晰且不乏变化。像《我们终将胜利》合唱中的男女混声、飞夺泸定桥时的急板节奏,特别是咏叹调《寒夜中》和《我舍不得离开红军》对人物心理及命运的塑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一点跟它糅合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竹笛、三弦等民族配器不无关系。这样的艺术处理为剧情的展开增加戏剧性,充满了浪漫抒情的色彩。

相对于“史诗”意图,歌剧《长征》的叙事主动性是不太够的,特别是在器乐部分,烘托、诠释剧情多于推动剧情。个体情感不足以替代信仰的宏大叙事,此外宣叙调对于汉语发声的磨合也可更进一步。

昆曲《临川四梦》(上海昆剧团)

因梦成戏

任飞帆

上海昆剧团“五代同堂”,在舞台上完整推出《临川四梦》,代际相传有序,人员行当齐整,体现了昆曲传承的成果。

此次“四梦”中,《牡丹亭》是典藏版,老中青三代同台;《邯郸记》是保留曲目,新人演绎;《紫钗记》虽以唐传奇为模本,但不甚完备,规整后以情趣见长;《南柯记》只有“花报”“瑶台”两折,经过重新编创,唱词中甚至还有现代语言。“四梦”各有经典折子戏流传至今,而此次《临川四梦》整台演出既以核心折子戏做基础,颇显厚重,又以完整的故事形式呈现,适合现代观赏:全剧以“四个梦,一个舞美”贯穿,营造了诗化、写意、精炼、灵动的氛围。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临川四梦》所反映出来的“仙、侠、佛、情”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种体现,“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烛照的是人的理想诉求,这种浪漫情怀和执着坚定,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气韵,其意义和价值认同感,无论在哪一时代,都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相较而言,“四梦”中《南柯梦》的表现还稍显青涩,可以继续打磨更多元且深刻的哲思。

话剧《玩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破局之作

徐 馨

话剧《玩家》既让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再度熠熠闪光,又呈现出意在突破的创作自觉,令人惊喜。

最大的亮点是人物较成功地立了起来,这一点对于文学剧场来说,尤为关键。编剧“十年磨一戏”是基石,演员的表演既专注“这一个”又注重彼此呼应,去除了常见的表演虚假化。老一代藏家靳伯安散淡疏阔,徒弟齐放有着年轻人的恃才傲物,师徒二人和藏家林少雄较量一生,为的是心里信守的“真”字,这份“真”围绕珍品展开,所传达之意实已超越其上。

诸多人物不仅立了起来,而且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此起彼伏”有如交响,体现了导演艺术。与此同时,用表演将有意虚化的舞美空间具象化,打破传统现实主义舞台对表演的限制;场序的交替与群像的叠进叠出让全剧富有节奏感。导演任鸣持续探索现实主义题材的舞台表现,或可说在此剧中达到一个小高峰。戏剧是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创造的艺术,《玩家》我看了两遍,两场观众反应都很积极:曾一度被质疑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力量得以展现,演员断层、表演乏力的困境也终于得以破局。不足之处,比如三幕七场的结构有失零散,彼此之间的衔接还可以更流畅。

舞剧《杜甫》(重庆市歌舞团)

用心创新

梁戈逻

舞剧《杜甫》的“好”首先好在认真用心。这原本是基本要求,但是,现在的中国舞蹈界以及中国舞剧作品中,像《杜甫》这样的诚意之作并不多见。其次好在视觉设计,高广健领衔的视觉团队无疑是该剧最大的亮点,舞美、视频、灯光、服装、造型都呈现了比较高的审美趣味,足以秒杀一众舞剧。这些视觉设计是有观念的。什么是有观念?就是设计者有自己明确的审美趣味,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并且清晰地呈现和表达给了观众。《杜甫》还好在其突破创新的愿望。看罢《杜甫》,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怪,这种怪来自创新的陌生感。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为编舞的韩真、周莉亚两位在寻求突破,在实验新的舞蹈语汇,而不是轻车熟路地重复自己。创作者,尤其是相对年轻的创作者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尝试,绝对值得肯定。

作为一个新创作品,舞剧《杜甫》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结构以及结构的诗意方面。目前的结构过于线性,有些平铺直叙,降低了所表现的诗人一生的冲突感与戏剧性。

京剧《青衣》(江苏大剧院)

别开生面

赓续华

《青衣》将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搬上了京剧舞台。干净简约的舞美空灵深邃,淡定清新的表演温婉宜人,很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李亦洁成功塑造了“戏痴”筱燕秋的艺术形象。李亦洁说,青衣是我的职业,筱燕秋的努力和挣扎、放弃与割舍,我有共鸣。对此,观众也感同身受。筱燕秋进退失据、无所适从的生存窘境,以及她困兽犹斗、寻求救赎的心路历程,映照出当代人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焦虑。剧终,筱燕秋摆脱心结,让出主角嫦娥后,一身轻松,天地豁然开朗,这何尝不是当代人的心灵渴望?京剧改编保留了原作精髓,砍去了枝枝蔓蔓,结尾与小说些许不同,更为温暖,使筱燕秋的牺牲有了新的价值。

导演张曼君探索京剧新的叙事和表现手段,赋予《青衣》强烈的现代感。全剧像淬了火一般,有节有度。《青衣》让观众看到,京剧现代戏终于大写意起来,有了这个时代的京剧表情与审美表达。当然,《青衣》也有提升空间。譬如,筱燕秋做出最后选择的心理依据略显不足,女主角的唱腔板式还可丰富一些,舞美吊杆及背景画面的处理也可再节制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0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