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幸福感从哪来?

来源:有书
2016-09-08 15:38:00

文| 兰川· 插画| 七节

(星期四)

大家好,今早我们要共读的是《傅雷家书》第257至357页,写于1961年。请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智慧包含哪些方面?

2.我们能向傅雷学到哪些智慧?

1.艺术创作离不开智慧

苏格拉底说,幸福生活源于智慧。而智慧所包含的内容之广,远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清。甚至,一个人拿出一生的时间来领悟都未必能穷尽其含义。做有智慧的人,恐怕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智慧的获得,非经一番人生历练而不能。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智慧的过程,不在于最终获得智慧。

1961年1月5日,傅雷建议傅聪借由希腊精神培养一下恬静与智慧。希腊精神主要体现在希腊哲学与艺术中。哲学,在希腊语中的本义便是爱智慧。人经由艺术,也可以产生一系列哲学沉思。傅雷深知儿子很少拿出时间去和外界接触,因此在信中屡次敦促,让他亲近大自然,亲近其他诸如绘画、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以便获得新知。这种获得能为他带来无上乐趣。

当然,除了从希腊精神中汲取智慧外,东方智慧也博大精深。敦煌绘画中所体现的印度佛教艺术令人震撼,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画更是大胆脱俗、别出心裁。这些画作背后是惊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还有比这二者更重要的吗?真正的艺术是被时间之流冲洗过而屹立不倒的,它们历久弥新,给每一个时代的人以滋养

我们的幸福感从哪来?

2.生活中也要有智慧

很多艺术家不擅生活,不少人将之视为作搞艺术必要的代价,甚至认为艺术家就应该不擅生活,不然还怎么能一心搞艺术呢?这样的“歪理”在傅雷那里严重不成立。他认为,不擅生活不是艺术家的成功,而是大大的失败。没有生活智慧的人,艺术创作也搞不好。

1961年2月8日晨,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如是写道:“经常与社会接触而仍然能保持头脑冷静,心情和平,同时能保持对艺术的新鲜感与专一的注意,的确是极不容易的事。你大概久已感觉到这一点。可是过去你似乎纯用排斥外界的办法,而没头没脑的沉浸在艺术里,这不是很健康的做法。”说到底,不懂得生活的人,艺术创作也只能曲高和寡。况且,人毕竟是社会人,生活是谁都回避不开也不该回避的人生课题。

处理日常琐事便是增长生活智慧的一大契机,例如夫妻相处问题。傅雷知道傅聪的性格比起他来相对温和,但骨子里和他一个样,脾气倔,太固执。因此去信提醒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柔和,不要放肆,尤其对亲近的人,比如妻子弥拉,千万不能伤害。两个人应该多培养共同志趣,生活中相互体谅。有些矛盾与苦闷实属正常,不必让事情扩大化,应该学会息事宁人,小事化了。

我们的幸福感从哪来?

  3.智慧,就是美德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拥有了美德,就等于拥有了智慧。美德,在希腊语中指事物的本性。人的美德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应该按照理性的法则过有美德的生活。正义、善良等都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成为有德性的人,唯有如此,才有望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过上幸福生活。

1961年6月27日,傅雷在给外国儿媳弥拉的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中国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但世世代代都能维系一个有条有理的社会,这是因为中国人是从小接受道德训诫长大的。美德,在中国人眼里,是理所当然,而非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不得不去遵循的对象。因此,傅雷不无骄傲地说:“我们的道德主张并不像西方那么拘谨,而是一种非常广义的看法,相信人生中应该诚实不欺,不论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均不计报酬,像基督徒似的冀求一个天堂。我们深信,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为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简言之,美德是目的,而非手段。追求美德、展现美德,是人之所应然、应当。

事实上,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正是从教他如何做人开始的。由于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熏陶,他对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充满喜爱,这颗赤子之心也遗传给了傅聪。再加上严格的家教,傅聪像一颗幼苗,慢慢笔直挺拔地生长起来,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今晚,我们继续共读《傅雷家书》360至391页,写于1962年。

作者:兰川,读书人,写作者。新经典(Thinkingdom)新媒体编辑,在杨无锐《其实不识字》一书中负责朗读。

主播:白唐,白日放歌,花间归去;唐风集里,收卷波澜。微博:weallon就是歪冷的意思。背景音乐:

插图:七节,嗜甜如命撸图成瘾的一介画农,微博:Hy_七节

来源:有书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