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国之路怎么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6-05-12 20:35:50

  去日本抢购马桶盖、赴德国抢购厨具以及不断兴起的海淘热潮,让“国货”越来越尴尬。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共实施消费品召回24次,涉及数量89.63万件。我国出口产业中,具有质量竞争力的商品出口在全部出口额中的占比只有9.94%,远低于日本的64.83%,甚至不及印尼的19.08%。

  “供给质量不高,造就了规模庞大的海淘市场,极大地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说,以这些消费品为重点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的放矢地开展质量与品牌提升,切实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质量获得感,最终带动内需的有效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剑波认为,海淘的出现也是民众消费需求升级的表现。当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在产品细节、做工、性能上多下功夫,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同时积极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增加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些在《行动计划》中都有体现。”他说。

  在提升质量的同时,《行动计划》还要求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等;并针对医疗服务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物流服务水平和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提出专项行动。“这大大加强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蒋家东说。

  抓人才,提升质量教育塑造工匠精神

  提品质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随后在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此次《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产业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指出,我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大的劳动力人口,但劳动力素质潜力还有待挖掘。建设质量强国,工匠精神和质量硬件建设同等重要。技术人才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德国和日本为何至今制造业占经济总量比例仍很大,就是因为他们拥有精良的制造团队。产业质量要升级,中国必须补上人力资源升级这一课。

  根据《行动计划》,今年将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同时,加强质量教育与文化等软环境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质量品牌相关学科,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再前沿的理念、再先进的技术,都离不开稳扎稳打,离不开对技术和质量的完美追求。”赵剑波说。

  林忠钦建议,企业应利用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心理激励等机制留住工人,打造高级技工培养晋升平台。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主任吴甦建议,在政府或行业层面设立行业和区域范围的奖项,引导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知重塑;鼓励各地根据人才缺口,对专业性技术人才引进给予政策支持,切实解决这类人才的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问题。“在培养和树立工匠精神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他说。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