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创新和产业升级

作者:梁振君 来源:新华网
2016-03-26 08:04:00

  ■ 本报记者 梁振君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艰难,中国经济经历结构调整的挑战,也迎来转型升级的机遇。“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历史关口。中国经济如何才能顺利推进结构调整?通缩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哪些风险?供给侧改革能否解决通缩问题?

  今天下午在博鳌举行的“‘十三五’规划:中国经济的‘加减乘除’”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上述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中国应着眼于

  促进整体的创新

  结构调整是全球经济共同面对的挑战,经济结构调整既不能单纯地要增量,靠投资上项目,也不能一味盲目地关停砍裁,而是要“加减乘除”并用。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dmund PHELPS说,中国“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很多目标,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创造就业。这需要依靠大量的投资来实现,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向要重新调整。他认为,中国应着眼于促进整体的创新,推动创新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印度Aditya Birla Group高级总裁、首席经济学家Ajit RANADE认为,中国正在重构平衡,即在外资和内资之间重构平衡。中国正从出口为导向转变到以内需为导向,从注重投资转换为注重消费。投资体量的大小要由市场决定,必须重构平衡,提高三产比重。

  中国政策工具库

  还有很多工具可用

  中国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近50个月为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通缩阶段,这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风险。

  对此,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胡祖六认为,中国财政部将2016年财政赤字率上调至3%,这不会严重影响中国财政状况。美国穆迪公司对中国的主权评级负面有点过度反应。因为从全球来看,中国财政状况非常健康,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3%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赤字率,而且判断财政可持续性不能单纯看总的赤字水平,因为财政里面分两本,一个是经常账,一个是资本账。

  胡祖六认为,从当前情况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应该更加主动运用财政政策,这招对中国尤其适用。“因为一方面短期内经济面临明显下行压力,从中长期落实‘十三五’发展各项指标来看,财政政策需要扮演更加扩张性、更加积极的政策态势。”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基本定位和判断非常精准和合适。去年市场波动以来,全球投资者、国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走向非常担心,尤其担心人民币会大幅贬值。事实上,为避免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政策工具库里还有很多工具可使用。“比如建高铁,这是一个资本投资,与我们把钱变成消费不一样,国内的很多投资基本着眼于长远需要,大量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胡祖六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谓“供给侧改革”,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说,我国每年有超过1.2亿人次到国外去旅游,购物金额超1.2万亿人民币,且还在不断增加。这说明国内的需求巨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的供给结构没能适应国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因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主线。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居民消费已从以前的纯粹追求数量的消费转向更高品质的消费,从物质消费转向服务的消费,转向个性化消费。国内居民消费在升级,但国内的供给结构仍显滞后。

  胡祖才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要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向中高端迈进,发展方式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发展动力要转换。“以前我们主要靠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今后这种优势要转向更多依靠创新。”胡祖才说。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但假以时日,成功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中国经济结构将更优化,效率会更高,质量也会更高。(本报博鳌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