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校”“普通校”的差距尽快消失

作者:赵翰露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3-11 10:02:00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作为政协委员出席新闻发布会,被记者抓了个正着。作为北京乃至全国最知名高中校长的刘长铭,毫不意外地被问到了“学区房”和“择校热”问题。

  刘长铭承认问题“很难回答”,话锋一转提到:如果是我,我不会买学区房,而是把更多精力财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品质上;很多事例证明,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这番话很快被媒体摘出作为“亮点”,并引来网友批评:你一个名校校长,当然不需要买学区房!

  说实在的,笔者有一点替刘长铭委屈。这不仅是因为在他的位置上,很难对现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态给出任何符合网友心态的回答;更是因为,他紧接着说的一番话,被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他说,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大力兴办民办教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担负重要功能,公办教育应不断推进公共教育资源的标准化配置,其标准底线应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民办教育应更多地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做出不同口味的蛋糕”。

  这番话说得在理。毫无疑问,教育是一个国家公共服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公平、均衡,应当是公共服务的基本出发点。“择校热”背后是教育资源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说,应力图去淡化、消解这种不均衡,而不是在“学区房”等的炒作中,去强化这种不均衡。

  但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同时具备稀缺属性,这令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商品”。在公立教育体系下,学校的收费大体相同,优质教育的溢价转移到了“择校费”和“学区房”上。从“商品”的角度来说,优质教育有溢价可以理解,但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出现,“学区房”的高额收益并不能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带来什么好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刘长铭的意见相当中肯。眼下大城市里公办、民办学校已经有所分流,一些优秀民办小学、民办初中,也已有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但公办学校优质资源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仍然严重。刘长铭强调“公共教育资源标准化配置”,就是意图从根源上解决“择校”的问题。事实上,作为公共资源的公办学校,根本不应该有因“选择”而产生“溢价”的机会。改变划区也好、电脑派位也好,都应只是发展阶段中的权宜之计;最终目标,是要让人们心中“名校”和“普通校”的差距消失。

  厘清公办、民办角色,可能有人会担心导致“公办学校贫民化”和“民办学校贵族化”,让优质教育资源全部倾斜到高收费的民办学校中。对此,不妨看看刘长铭提出的另一点:公共教育的底线配置应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均衡化发展决不是要“消灭名校”,而是通过类似集团化办学的办法,把普通学校的水平提上来。

  应该说,公办学校的资源均衡和底线提升,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众所周知,眼下小升初“择校”的优选是公办名校,其次是民办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完全成为“卖方市场”。如果公办学校能够无差别地广泛地为人所接受,那么,有一些特色或是独特资源的民办学校,就能更好地回归本来角色,而不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成为高价的“备胎”。甚至在收费上亦未必完全“贵族化”——届时公办学校大量吸纳,优质生源形成“买方市场”,民办学校降费录取、提供奖学金,将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上述的理想图景,实践起来还有相当艰难漫长的路要走。但这绝非痴人说梦。在其他国家,初中、高中阶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各司其职、共同发展的情况屡见不鲜。

  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学区房”“择校费”将成为历史名词。(赵翰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