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店“三个门面”,新鲜!(感受·回乡看经济)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2-19 04:24:20

一家小店“三个门面”,新鲜!(感受·回乡看经济)

张建辉绘(人民视觉)

  年前年后,买东西的人多了许多。

  在秦岭脚下的深山里,四川省青川县建峰乡建峰村有个养鸡场。养鸡场场主徐晓兰的电话响个不停,她接起电话都是连连致歉,“对不起,店里没货了。”

  在广元市,徐晓兰租下一个300平方米的门面来卖青川县的山货。自认为备足了年前的货,结果几天就基本被买空了。

  电话好不容易消停了,徐晓兰却还不能放下手机,她开始打理自己另外两个门面——淘宝店、微店。

  “网上门面更得用心做,人家下了订单,就得赶紧发货。”熟练地扒拉着手机,徐晓兰说,“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还专门请了两个人帮忙维护淘宝店和微店。”

  以前,扛着大包小包出门打工。现在,坐在家里鼓捣山货发家致富。这个大山深处的偏远小县,此类的转变,正从新鲜事儿变成寻常。

  城里开了实体店,还上淘宝微信开了店

  初中毕业的打工妹徐晓兰变身“电商”,她说自己是“被逼无奈”。

  养土鸡,一家人投入了打工攒下的十多万积蓄。“没想到养鸡要求那么高,这几年挣的钱几乎都投进去了,政府也补贴了50万元,我们还欠着50万元的贴息贷款。”徐晓兰说,“这几年,人家在建新房,我家尽建鸡舍了。规模越来越大,就想能尽快把贷款都还了。”

  徐晓兰想把自家土鸡生意做大。但是,农户的土鸡买卖一直以来都有一道“紧箍咒”:鸡贩子。传统土鸡销售,农户不掌握渠道,只得卖给走乡串户的鸡贩子。买不买、买多少、什么价,通通鸡贩子说了算。

  能不能自己找到销售渠道?徐晓兰多方打听以后,试着在淘宝开了自己的土特产商铺,还到城里租了一间大的门面,线上线下一起推进。

  “一旦口碑出去了,就不愁销路。现在,我们还和70多户村民成立了合作社一起养鸡,每年卖出两万多只土鸡。”徐晓兰说,“就连去年11月刚开张的微店,现在都有快上万元的流水了。”

  在青川县木鱼镇新潭村,全职妈妈赵荣误打误撞做起的“微商生意”也是有模有样。

  “在家里带孩子,我爱在朋友圈发点蓝天绿水和自己做的农家小菜。”赵荣说,“好多外地朋友看到以后说,你家环境真好,食材也是原生态,好健康。你能不能帮我买点?”

  一来二去的,赵荣“山货代购”的生意是越做越大。“现在我微信好友4000多人,几乎都是朋友介绍来买山货的。”赵荣笑了,话语里也带着一丝得意劲儿,“现在,我也是月入过万的人了。”

  过去的打工仔打工妹,现在自己坐在家里卖起了山货当上了老板。过去山里人只能把山货卖给下乡收购的商人,现在更多人自己到城里开了实体店,还上淘宝、京东、微信、苏宁等平台开了店。

  山货出山,山不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

  山货可追溯,卖出好价钱

  过年,大多数商户都歇业闭门回家团圆,享受难得的清闲。

  青川县的电商赵海伶却没法放心休息,她等着和来自新加坡的合作伙伴见一面,谈谈接下来的合作。

  2015年,赵海伶这个几乎全由农村90后姑娘组成的45人团队,让山货漂洋过海,卖到了新加坡。赵海伶说,“没想到,我们的山货在新加坡那么受欢迎。这次要谈好了,未来能卖更多。”

  “青川山货质量上乘,在各地都很受欢迎。但受制于长期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一直卖不上价。30年前,青川木耳卖到20元一斤,现在很多农户还是只能卖到20元一斤。大城市里核桃卖70元一斤,我们这里收购价7元一斤。”青川县县长刘自强认为,“要改变山里人拿着金饭碗要饭的现状,就得让山货卖出好价钱。不是卖掉就够了,更要卖俏。只有卖俏才能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实现脱贫的目标。”

  山货咋卖俏?青川电商想了一些法子。

  山货产品不再是三无产品,信息实现可追溯。“我们现在在建一个自己的数据库,每斤蜂蜜、木耳或者竹荪,它从哪个村、哪户农家来的,所有材料齐备,都可查、可追溯。”赵海伶说,“严格的质量控制,让我们的货能合乎所有的标准,顾客也愿意为‘放心食材’买单。”

  细分市场,产品分级。在成都闹市区的体验店里,青川山货被整整齐齐码进礼盒。“包装精美质量上乘的木耳,卖到了168元一斤。这样的木耳去年卖出7吨以上。”赵海伶介绍。

  “老话说‘劈柴不看纹,累死劈柴人’。发展路径选择也一样。我们的优势在绿水青山、71.8%的森林覆盖率、7个国家地标产品、国家级生态功能区。”青川县委书记罗云说,“绿水青山会给我们带来金山银山,保护永远是发展的前提。”

  今天,优质的生态环境正给青川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通过电子商务的桥梁,逐步改变着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