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不回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2-19 06:24:39

  大年初三,全家回贵州兴义老家看望老人。车摇摇晃晃到达村口的山梁子上,外公外婆早已搀扶着站在那里等候多时。侄子一溜烟窜下车,叫着“祖祖好”,外婆赶紧一把搂过侄子:“又长高了!”而外公的笑意似乎要嵌进岁月切割的皱纹里。他忙着招呼我们进村说:“都说路上挤得很,车不好开就不要来了嘛。”

  为了做老家特有的一道凉菜——鱼腥草,外公执意要到坡脚的水田边去采,我赶紧陪同前往。刚下过雨,我在田埂上走得歪来扭去,摔了几跤。曾带着队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外公则步伐稳当,我的狼狈相倒让他显得很歉意:“几年没回来,你哪里走得惯这些路哟。”

  对于儿孙的到来,外婆显得格外高兴。大舅家的女儿海英在广东打工,没能回来过年,外婆念叨着想让海英春节后回来看看。我连忙拨通了电话,海英说坐汽车要近两天才能到家,外婆立马凑近手机话筒说:“我这边都好,你明年再回来嘛。”

  第二天,全家开车来到邻村的爷爷奶奶家。年过7旬的两个老人竟喂了4头猪,奶奶的解释是:“自家喂的,孩子们回来吃着放心,等明年过年你们回来就可以杀了。”爷爷倒提醒爸爸:“工作要紧,不忙的时候再回来。”临走时,爷爷提出一大箱放在米里的鸡蛋,硬让我带回北京。爷爷说:“你离老家更远,过几年再回来都行。反正这次我和你奶奶也见了你。”

  细想来,外婆和奶奶“希望孩子们回家”,外公和爷爷则嘱咐要“以工作为重”,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其实都寄托着对儿孙浓浓的关爱。阖家团圆,是中国老人春节期间最大的牵挂。他们既想念孩子,又怕给孩子们添麻烦,于是,老人们在这种想念和豁达中演绎着传统里对“家”的不变表达。